春季學期幼兒園中班教學工作計劃
**年春季學期幼兒園中班教學工作計劃
紅崗中心幼兒園
新學期,新希望,新挑戰,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我很榮幸成為一名中班的輪班教師,負責中一、中二班的配班教師工作,為了更好的進行本學期個人工作,本人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需要為基礎,特制定了個人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有這樣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這就是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培養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從幼兒時期抓起的,我將以《綱要》為指導思想,尊重幼兒個性發展,培養幼兒的一日常規。教師不僅要規范幼兒的正確行為,還要讓幼兒懂得生活在集體中“規則、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將對幼兒適應社會的發展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二、工作目標:
(一)、生活常規
1、能每天準時入園,主動地接受晨檢,并向老師、阿姨、問好。
2、與同伴友好相處,不爭搶玩具、不說粗話,不隨便翻拿別人的東西。
3、懂得節約用水,洗手時不玩水,不玩肥皂,不把水噴灑到別人的身上,洗手后隨手關緊水龍頭。
4、口渴時,要自由飲水,要根據氣候及運動量情況增減衣服。
5、進餐時細嚼慢咽,愛惜糧食。
6、上下樓梯要靠右邊走,不推擠,不掉隊,不攀爬或滑欄桿。
7、就寢時,睡姿正確,不蒙頭睡,起床時會自己整理床鋪,折疊好自己的被子。
8、離園時整理儀表,協助老師收拾、整理活動室。將脫下的衣物帶回家,并主動向老師,同伴,阿姨說再見。
(二)、教育教學
1、安靜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話,懂得發言要先舉手,積極主動發言,不打斷別人的講話,不插嘴。
2、保持正確坐姿,不扭轉身體,不搖晃椅子,不翹腿。
3.主動積極地參加各種戶外活動,愛惜戶外器械。逐步懂得自我保護,知道玩具的玩法及玩時的安全常識。
4、在活動室內外要做到“三輕”(走路輕、說話輕、輕拿輕放玩具)。
5、積極參加各類游戲并遵守游戲規則。
6、愛護圖書,懂得按順序觀察畫面,不撕折圖書。
三、保育方面
1、每天的首要任務就是晨檢,檢查幼兒的身體狀況,精神面貌,是否帶有危險物品入園等。在用餐期間,培養幼兒飯前洗手,飯后洗手、擦嘴,有條理地放置自己的餐具的好習慣,不可以挑食,保持桌面和地上干凈。起床后,督促幼兒整理好自己的被褥,穿衣、褲和鞋子。
2、每天如實做好入園、離園的登記,和阿姨一起做好班級的各項衛生,堅持消毒。對于傳染病,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
3、堅持每天帶幼兒到戶外進行活動,并根據天氣的變化,督促幼兒增減衣服,對于生病的幼兒要加倍的關心和愛護,做好藥品登記并按時給孩子喂藥。
四、家長工作
1、利用入園及離園時間有針對性地與家長交流溝通,互相交換意見,使家園教育步調一致。
2、與家長建立短信息聯系、進行個別幼兒的家訪工作,邀請家長參加六一活動,并提出寶貴的意見。
3、根據氣溫變化提醒家長為孩子及時增減衣物及更換被褥。
4、繼續根據主題活動的需要請家長及時向幼兒介紹相關的知識,與幼兒共同進行觀察和自制活動,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
5、對幼兒的觀察所得和發現及時進行記錄,及時反饋幼兒的在園表現,與家長互換見。
篇2:幼兒園中班教學心得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幼兒園中班教學心得
在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對教師在一日生活中過多地組織集體活動有了一些思考,并嘗試著減少對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今天,我沒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讓孩子們集體行動。有的三五成群地在自然角觀察,談論著什么;有的站在新貼出的活動區記錄表前,尋找著自己的名字,議論著誰的紅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閱起老師中午備課時留在那兒的書。我沒有打擾他們,因為孩子們都在做著有意義的事情,說著感興趣的話題。幼兒園生活要有紀律,同時要讓孩子生活得輕松,給他們支配自己的權利和機會,讓他們自己決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這對他們今后主動適應社會生活,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一定的時間觀念,有著更深遠的意義。我決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讓孩子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讓他們生活得更輕松些。
幼兒園的孩子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歷來由老師安排,好像是天經地義。為了照顧好孩子,我們要求他們一切行動聽指揮,很多活動都得集體進行。當然,班級里孩子多,排隊、等待就難免。孩子們消極、無奈地等待著,他們的時間被白白浪費,他們的主動精神被逐漸磨蝕。為了不“亂”,老師必然要規定“排好隊’,“不要隨便講話”……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活躍的孩子,主動性、自主性強的孩子耐不住這無聊的等待,會經常不斷地影響紀律。從而招致老師的批評。過多的批評,造成幼兒與老師的關系緊張;過多的指責,又使得他們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進心。可見,過多的集體約束會影響幼兒的主動發展,應該盡早改革。
老師率先行動,嘗試把自主權還給孩子。給孩子們自己支配自己的權利和機會,讓他們根據情況決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學習合理地使用時間,安排自己的活動,做一個有頭腦的、主動的人。這種鍛煉,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動的個性品質。它不但為幼兒今天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創造了條件,而且為他們今后從容地面對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泗水新中展開教學已經有三個星期了,由中國教師承擔的中班華語教學課時每周2小時,本地華語教師承擔4個小時,累計周教學時數為6個小時。至今為止,中班孩子接受華語教學累計18個小時,學習了“手、蘋果、小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七個詞匯的漢字與讀音。
華語作為外語教學對于我們而言是個全新的課題。為了及時了解教學效果,檢驗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手段,我對中班(kingdergardenA)的上午班(16人)和中午班(10人)累計26人進行了答卷練習(另卷),對這七個詞語的掌握情況進行系統考察。(分析表格附后)
通過對比可以得知,中午班的教學效果要比上午班顯著。上午班能夠掌握認記一個詞語以上的人數占了全體的68.8%,而中午班則能有90%的高比例。對于詞語能夠掌握一半以上的(3個詞語以上)上午班比例為24.8%,而中午班則有60%。七個詞語的平均掌握率上午班為28.57%,中午班為57.14%。
為什么相近的年齡、相似的家庭背景、相同的教師教學,卻會出現差異呢?我認為,有下列原因。
關于教學常規建立:
在中國的幼兒園非常強調教學常規的建立。而在印尼的短短一個月我感覺卻恰恰相反。如我所接觸到的這兩個中班,就是這樣。
上午班入學時孩子的情緒較平和,能在教師作出具體要求的時候給予反應。教師沒有太多的注重常規訓練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華語內容的教學上,整體常規一直比較松散。雖然經過三周教學,教學狀態與剛剛入學沒有明顯差異。
中午班雖然只有10個孩子,但相當部分孩子對幼兒園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有三個孩子對于離開家人進入課室極端焦慮。只要進入教室開始上課,便會號啕大哭。其哭聲響亮得可以穿過三層墻壁傳到教師備課室。有三個男孩非常淘氣,在上課的時候也會奔跑、追逐和發出尖叫。有一個女孩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會無緣無故地攻擊其他小朋友。因而中午班的課堂會被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所打斷。正常教學展開非常艱難。為了開展有序的教學,教師必須騰出時間進行常規訓練。經過三個星期的訓練,中午班的孩子已經學會了有序排隊,列隊行走,安靜等常規,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開展比較流暢。
正是由于教學常規的落實,能讓教師完整地實施其教學設想,也能讓孩子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所學習的內容。因此中午班對于這七個詞語的掌握率平均有57.14%,高出上午班20.51個百分點。常規的建立與否,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正確選擇和使用是取得效果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中午班識記得最好的是“爺爺”就足以說明方法的重要。
我教授“爺爺”“奶奶”的時候,在上午班和中午班使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上午班,我是采用圖片教學的方法,而在中午班則請配班老師帶上面具拄著拐杖扮演老爺爺、老奶奶。對比發現,生動形象的角色扮演遠比圖片的刺激更強烈。結果提示我們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使用更為多樣的教學手段可收到發展幼兒感知覺的敏感度、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良好效果。
課堂教學安排對學習的結果也有直接影響。
上午班教學中我采用在白板上方出示圖片,在圖片下面對應出示字卡。雖然強調了形象與字卡的關系,但是與幼兒做練習的出示方式是有區別的:練習是以連線的方式表現圖與字卡的對應關系。這樣的連線方式,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而我在展示講解的時候并沒有詳細重點地講解相關部分,孩子們不知道該怎么做,這也就造成上午班孩子們的表現差強人意。而在中午班的教學中,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法:白板上的圖片與字卡按照左右對應的方法來展示,然后請小朋友連線,使他們對于這種方式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這樣不僅縮短了講課時間,而且教學的效果更為明顯。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3:中班今天我搬家社會活動教學反思
中班今天我搬家社會活動教學反思
課題生成
每個幼兒的成長都離不開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的生活環境也隨之有所變化。于是我通過“今天我搬家”這一社會活動,讓幼兒了解搬家前應做的準備工作以及搬家的一般程序與常識,學習分類整理物品,初步嘗試給物品打包,體驗搬家時的辛苦以及對新家的向往。通過操作、游戲、交流、交往等,體驗與他人交往的樂趣,并在實踐中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
活動分析
本節課以故事導入引起幼兒對新家的的向往。同時利用小貓手偶和小朋友們談話,請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想像一下搬家的一般程序與方法。小朋友對小貓這個動物形象很感興趣,討論的積極性很高。接著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人們是怎樣搬家的,看看他們搬家的程序和方法是不是和我們討論的一樣,然后觀察圖上的人們搬進新家是什么樣的心情,是不是很開心的樣子。最后讓幼兒操作實踐,讓幼兒動手操作整理物品,給物品分類,并嘗試給物品打包。通過操作實踐,幼兒體驗到搬家的辛苦。本次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了。但是由于幼兒沒有實際搬家的經驗或者是搬家經驗少,在分組操作實踐時,孩子們手忙腳亂,整個課堂秩序很亂,只能任務式的完成操作任務。于是我對這節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
1、活動前準備工作不充分
由于搬家對于幼兒來說,很少經歷過。所以活動前僅僅請家長對孩子多講一些搬家的經歷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想一些其它的辦法,讓幼兒直觀的看到搬家的過程。其次,讓幼兒實踐操作活動的材料不夠豐富,導致幼兒在嘗試整理時相互爭搶。
2、教師的語言有效性不夠
在提問題時,我的語言有效性不夠,導致有的幼兒答非所問。如:搬家前我們需要做哪些事呢?有的幼兒回答:我想整理衣服。這樣的提問范圍太大,孩子們在回答時就抓不住要點,也就達不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另一方面,在語言組織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推敲,爭取語言的準確和有效。
3、幼兒的主導性不夠
在分組時間操作游戲時,我只是將幼兒分為六個小組,每組準備了一只打包用的紙箱和打包用的膠帶、繩子等,然后只是給每組進行物品整理上的分工,如:第一組整理書本雜志;第二組整理餐具;第三組整理鞋襪;第四組整理上衣;第五組整理褲子;第六組整理床上用品。而在整個操作活動中,課堂秩序亂,有的幼兒整理活動沒能有始有終,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整理活動,在實踐操作后,沒有讓幼兒自己討論搬家的東西怎樣擺放,只是由老師來安排每樣東西分別搬到哪里,沒有體現孩子的主導性。
4、沒有體現幼兒對新家的向往
在分組實踐操作后,沒有讓幼兒討論自己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家,還需要添置哪些新的家具,怎樣才能讓新家變得更漂亮、更舒適,在整個活動中沒能體現幼兒對新家的向往。
針對以上的不足,于是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重新調整。
1、首先是材料的準備:
課前我收集了一些小動物搬家故事和碟片,讓幼兒直觀的看到小動物搬家的過程。其次豐富幼兒的操作材料,除了老師準備的一部分外,還發動幼兒自己帶了一部分鞋、襪、衣服之類的物品,讓他們有足夠整理的物品,這樣實踐操作時就不會互相爭搶。
2、在語言方面,我將提問的范圍縮小,有針對性的提問,另方面,我對自己的語言進行逐句推敲,對課堂無關的話爭取少說,爭取語言的準確和有效。
3、在分組操作游戲時,我給每一組選一個能力強的幼兒當組長,讓他安排自己小組的物品整理活動。這樣,課堂秩序可能就不會亂,其次在搬家前讓幼兒自己討論將整理好的物品放在哪里最合適,這樣就更能體現幼兒的主導性。
4、在幼兒操作游戲后,我讓幼兒討論給新家起名,然后請幼兒說說新家還需要哪些東西,怎樣才能讓新家變得更漂亮更舒適,小朋友們都搶著回答,有的說要給新家添置電腦,有的說要添置空調,有的說要添置一張新床,然后在床頭上掛一張很大的照片等,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既能體驗到搬家的辛苦,同時也體現了孩子們對新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