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學期工作總結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學期工作總結

2024-08-01 閱讀 3307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學期工作總結

曾其樂

眨眼間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在這短短的一個學期里,我獲益良多。作為剛接一年級的教師,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擔子之重。由于低年級數學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三點總結,希望能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穩定性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使小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怎樣才能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呢?

首先,“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授課,練習課更加講究方法。新授課中,我們可以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樣討論教學內容,走進小朋友的心里,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和壓力,使“要我學”轉變成為“我要學”。在練習課上,利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完成練習。可以請小朋友當小老師來判斷其他同學的答案是否正確;或者通過比賽形式來完成。對于勝出的小組給予紅花或星星等作為獎品,這樣促進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景是小學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在教學中不斷提出與新內容有關的情景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我在教學“誰比誰多(少)幾”的認識時,結合情境,感受誰比誰多,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像力和探索問題得能力。因材施教,減少坡度,保持興趣。而“減少坡度”對差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差生就好象公路上的爛殘車,不堪負重,如何使這部爛殘車平穩地行使呢?就是讓他們選擇比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這部“爛殘車”拋錨,打擊學習的信心,這一點作為教師是值得注意的。

二、教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學習方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概括水平的發展處于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級兒童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注意直觀形象性和游戲活動性。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有序實物演示,再讓學生模仿老師操作進行“湊十”。

三、結合基礎知識,聯系實際生活,加強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要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如脫離生活而只知盲目計算,就會變成紙上談兵,變成書呆子,鬧出大笑話。如在認識圖形的過程中發揮了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間概念。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先介紹常見的電冰箱、粉筆盒、墨水瓶等實物后問:誰知道它是什么形狀的?在此同時也讓學生進行討論、探索長方體跟正方體的特征,一下子說出了很多,最后,我要求學生用硬紙分別做一個正方體和一個長方體。這樣,學生對抽象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有感性的具體認識容易記憶,懂得運用。

四、存在的不足之處

反映問題慢,基礎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現象;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上課聽講不認真,家庭作業經常完不成;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學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學習差;反映問題慢,基礎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現象。

五、今后努力方向

過去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但在現在創新與改革不斷變化的新時代,看來已經不夠了。教師更重要的考慮是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尋找水源,解決用水問題。這是我必須去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因此,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

篇2:初一年級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方案

*年初一年級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通過搜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數據的能力,豐富學生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二、參賽對象:初一在校學生

三、時間安排:

設計時間:5月14日到6月14日,

評獎時間:6月15日、16日評獎,6月17日后獲獎作品展示

四、活動組織

由各班數學老師發動組織,由于本手抄報有一板塊必須要求繪制統計圖,而數據收集、制作過程復雜,因此可組織4―8人小組進行制作,老師選出組長,組長負責分工,并記錄每個成員的分工情況和完成工作情況。

五、作品要求

1、作品中必須要有的兩個欄目:

第一個固定欄目是“你知道嗎?”,要求繪制一幅象形統計圖,可參照課本80頁,課題學習“制作人口圖”繪制人口統計圖,數據來源可以是課本,也可以是自己收集,但必須保證數據真實,可信,不能自己杜撰,必須注明數據來源。也可調查我們身邊的事情,繪制統計圖,比如,制作我校初一學生家庭作業完成時間統計圖,我校初一學生上網時間統計圖,家庭用電情況統計圖,太白路車流量統計圖,自己班級同學體育鍛煉情況統計圖,在家干家務時間統計圖等等自己身邊的數據,也可以是家長所在單位有關數據統計圖,濟寧市的相關數據統計圖,國家有關數據統計圖。

第二個固定欄目是“展示我的風采”,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全等圖形的知識,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

2、手抄報可以用彩筆描繪,也可以利用電腦制作。

3、作品適當位置注明班級、制作成員姓名和分工情況,以及每個人的工作完成情況。

4、規格:八開紙,上、下、前、后邊距各留出1.5厘米。

六、獎勵辦法

每班分別評選一等獎一至二名、二等獎五名,鼓勵獎若干,一等獎由學校頒發獎狀和獎品。(請學校提供獎狀和獎品)

附:“手抄報”設計活動過程

在教師的指導下,合理分組,分工,以數學內容為載體,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學期末,進行手抄報展示活動。

第一階段:欣賞學習階段。通過網上瀏覽他人作品,讓學生先建立一個直觀的認知,初步滲透數學知識,收集制作手抄報的相關知識,為后面學生自己制作打下基礎。在小組充分討論,達成一致后,認真分工。

第二階段:搜集資料階段。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素材,統計圖的數據收集,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問卷調查、采訪調查或網絡、書籍、媒體、報刊雜志等渠道,收集相關信息和數據。

第三階段:制作提高階段。小組成員制作,初稿完成后可請老師或家長指導,通過初步嘗試制作過程和方法,逐步完善和提高制作水平。

第四階段:成功交流階段,先在本班中進行交流評選,選出優秀作品上交,學校負責提供展板和空間進行成果展示。

篇3:一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培養

淺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

審題是指讀懂題目、弄清題意。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受到識字量和理解能力的制約,審題過程就更加難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一年級學生數學的審題能力呢?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審題習慣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會學生讀題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識字量很少,每次做作業時都需要教師讀題。教師在讀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題時不要添字或漏字。教師要把題目完整無誤地讀給學生聽,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題目的意思。當然有些初次碰到的題目類型,教師可以在讀完題以后,對該題目的意思進行講解以后再讓學生做。

(2)讀題時要讓學生看著題目。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的識字量就會提升得比較快。對于題目當中經常出現的字詞,有些雖然學生不會寫,但他們已經會認了,明白了這些字詞的意思,從而能正確地理解題目的意思。

(3)對于題目當中的重點字詞,教師在讀的時候應該要響亮一些。如在比一比的練習當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題:在長的后面打“√”。教師在讀此類題的時候應該重點突出這個“長”字。

2.放手讓學生讀題

到了第一學期的下半學期,許多學生對于題目中出現的字詞都已經認識了。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讀題。讀題的方式可以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或者小組讀,這樣可幫助那些后進生。到了第二個學期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讀題了。在學生讀完題以后,教師可以請某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和要求,從而引導學生發現題目中的關鍵字詞,讓全體學生清楚題目的意思。

3.要求學生正確讀題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對學生讀題形式和要求做出以下兩步要求:

第一步,要求學生讀題時能夠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用手指或鉛筆指著題目逐字逐句地讀。讀題方式可以采用集體讀,如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讀題時把重要的字句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比如說把幾個數從小到大排列起來,這里的“從小到大”很關鍵,教師在學生讀完后應該引導學生把這個詞圈出來。

第二步,要求學生能夠單獨讀題,并要求學生在讀完題后再默看題目,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

二、通過對比練習和開放式練習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1.對比練習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注意多出一些對比練習。對比練習的好處在于比較直觀形象,可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解題的靈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兩位數的意義的時候,教師可以出一些這樣的題:56里面有()個十和()個一;72里面有()個一和()個十。又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轉化時,可以出這樣的題:1張10元能換()張1元和()張2元;1張10元能換()張1元或()張2元。這些題目單獨出現時,許多學生經常會搞錯,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把這些題目一起拿出來,讓學生進行對比練習,從而讓他們明白這些題目之間的區別。在第一學期的時候,用數學這塊內容學生的錯誤率比較高,許多學生在做的時候不知道到底該用加法還是減法,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此類題目進行反復地比較,多讓學生說說題意(已知什么,求什么),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這些題目的意思,從而采取正確的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開放式練習

開放式練習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設計此類習題。比如在教學計算的時候,可以出這樣的題:()+()=15;()-()=6;在學生解答完題目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又如在教學分類的時候,可以給出幾個算式讓學生來分類,如3+4=7,9-5=4,2+2=4,6+1=7;讓學生明白分類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在復習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出兩個條件,如紅花有8朵,綠花有6朵,讓學生通過這兩個條件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那么教師在學生完成之后,可以讓學生對這些問題分類,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審題能力。

三、通過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幫助學生提高審題能力。在課堂教學和練習中,遇到有些題目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在教學排列問題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小明的左邊有3個小朋友,右邊有5個小朋友,問一共幾個小朋友?或者是這樣:從左往右數小明排在第四個,從右往左數小明排在第六個,問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這樣的題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想,恐怕很多學生會做錯。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到講臺上來站一站,又或者讓學生在草稿紙上畫一畫,這樣一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又如在教學比多少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第一行擺了8個△,第二行擺□比△少3個,要擺幾個□?這樣的題學生在第一次做的時候,如果讓學生直接做,很多學生會算成11個□。但如果在做題之前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或者在草稿紙上畫一畫,錯誤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了。

審題能力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教學,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