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暑期備課組工作總結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高一暑期備課組工作總結
我們高一語文組一致認為本期培訓活動,是一次有效的培訓,更是一次高效的培訓。培訓中有領導和專家的講座,高屋建瓴,理念先進,讓我們拓寬了視野;有優秀教師講授教學,貼近教育,發人深省,讓我們深受鼓舞。內容有教學模式,有教學常規,有校本研修,有班級管理,有備考指導,有作文教學,更有“擔當”教育理念的闡述。形式有聽講座、有集體備課、有青年教師說課和演課,還有素質測試。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經過培訓大家理念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
現將高一語文學科組暑期培訓的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活動情況:
1、落實“嚴”字。在學習的初始,我們就明確了備課組的三點要求:備課組學習求實效;備課組工作求高效;備課組氛圍求和諧,組織學習了《沭陽如東中學集體備課管理制度》。在培訓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培訓安排表的作息制度,上午8:00至11:30,下午3:00至5:30,沒有遲到早退的現象發生,更讓人感動是有一位老師家中面臨拆遷這樣的大事硬是沒有請假回去看望一下。嚴格按照培訓內容開展活動,執行和落實培訓計劃,凡是學校要求的,一一做到位。在學習態度和學習作風上嚴格要求,備課組牽頭人及時準確傳達每天的備課組牽頭人會議的精神,將學校領導對語文組的要求傳達到每一個人,特別是作文教學方面的要求,更是一再強調。組內每個人都按照學校要求,嚴于自律,認真學習,迅速地提高了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
2、突出“實”字。緊緊圍繞高考,緊緊圍繞課堂開展活動,注重理念向實踐的轉化。為了明確高考考點,我們人手一份高考試卷,先自己熟悉試卷,然后由仲曉娟老師作為主講人對**年江蘇省高考試題逐條作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試題難點、教學啟示以及命題的趨勢。接下來,進行了討論,5名任教過高三的老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總結歸納得出了五點啟示,即:處理好平時教學與考試的關系;處理好答題形式訓練和研讀文本能力培養的關系;處理好閱讀教學中“教什么”與“怎么教”的關系;處理好作文教學中立意和語言形式的關系;處理好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關系。為了進一步了解集體備課流程,我們請丁蘇麗老師將去年老高一的集體備課情況作了一個介紹,詳細學習了老高一備課組的優秀做法,對集體備課的好處達成了共識,。為了提高新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將集體備課和青年教師的演課活動結合起來,避免了為了急于完成任務,各人做各人的事情的現象的出現。我們進行了這么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確定了青年教師作為主備人,進行獨立備課。備好后,我們請兩位老師進行了說課,然后底下的老師針對兩位老師上課過程中的一些環節進行質疑和提問,兩位老師就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進行解答,闡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此過程中落實對《江蘇省課程標準學科教學要求》的學習,接下來老教師對說課和發言情況進行點評,新教師根據要求進行第二次備課。第二個環節,我們給每位新教師臨時配備了師傅,讓師傅進行一對一,手把手地輔導。第三個環節,新教師在辦公室內進行演課,老師們對六堂課一一進行了點評,逐個發言過去,提優點更要提缺點。新教師根據意見進行修改。第四個環節新教師在教室上課,一位新教師上課,其他新教師就當學生,模擬真實的課堂。上完以后立即點評,必須至少指出兩個優點兩個缺點。第五個環節,新教師將教案交備課組牽頭人,備課組牽頭人對六份教案進行修改,并對新教師進行講解,最后新教師整理完善教案。在這四個環節中新教師多次備課,多次演課,老教師多次評課,人人發言,個個動腦,新老教師共同提高。
3、體現一個“細”字。鑒于高一年級備課組新教師比較多,我們從各方面著手,細致準備,引領新教師進入工作狀態。一是考慮細致,我們討論了第一堂語文課怎么上?上什么?明確了第一堂課的重要性,明確了上課的內容,以激發語文學習興趣為主,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學習習慣、語文學習要求貫穿其中。我們還討論了,上課前5分鐘的學生口語訓練如何操作,“必修”和“讀本”的處理,根據實際需要,我們還自主培訓了如何評課等內容,強調了教育過程中先嚴后恩,嚴中有愛的思想,這些討論和培訓考慮了新教師實際情況,從操作層面對新教師進行了指導。二是點評細致。懷著對新教師負責的態度,對于新教師上課過程中,從知識講授到問題設置,從整體思路到局部品味,從板書設計到師生互動,任何一點問題,我們絕不放過,一一指出,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二、兩點感觸
1、收獲巨大。這次培訓信息量大,頻率高,大家都覺得收獲巨大,思想認識提高了,精神風貌改變了,理論視野拓寬了,行動更加積極了。這次培訓對我們腦海沖擊是相當大的,比如,很多老師聽完了姚賽男老師講座以后,感觸頗多,一是開眼,好教師才能教出好學生。二是慚愧,看看學生作文,想想自己水平慚愧,要好好寫寫下水作了。三是后悔,沒有帶U盤將姚老師的內容拷下來。
2、進步明顯。新教師的進步是明顯的,很多新教師表達流暢,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親切自然。很多老教師說,真羨慕她們,她們十天中所取得的進步是我們經過幾年才能達到的,她們真幸福,學校為她們的發展搭建了這么好的平臺。
三、三點認識
1、“擔當”教育理念是我們立足教育的精神動力。
2、“301515”教學模式是我們立足課堂的根本精髓。
3、認真學習是我們立足前行后續發展的強力支撐。
四、三個不足:
1、在發言交流的時候,大家還不能踴躍發言,需要指名發言,應該大膽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
2、進一步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所有的老師研讀文能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通用技術高二下學期備課組工作總結
學校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這學期,在高二年級18個教學班按照每周每班1節課,順利地完成了《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內容。由于學校是第一次在高中階段開設通用技術課,所以教學經驗大家都還不熟,但是由于大家的努力,使得教學工作開展較為順利,教學效果比較顯著。現在,對就我所教的三個教學班的教學進行總結:
努力教學,認真完成教學任務。
1、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要求
使學生掌握一個通用的完整的設計過程,自主構建知識、拓展能力,并從中得到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等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學到一些和設計有關的知識與技能。也就是說,在技術素養上能得到一定的提高。發展學生的個性、動手時間能力。學生基本能達到如下教學目標要求:
(1)熟練掌握一個通用的、完整的設計過程,學會與設計有關的各種途徑、方法,了解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2)形成創新意識,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設計的交流和評價,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4)通過自身技術素養的提高,為將來進入高度技術化的社會做好必要的準備。
2、教學的實施過程
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通過演示、討論、講授使學生感受到技術就在大家身邊,技術不斷地發展,而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社會、對個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學生積極探究。著重培養學生對工藝的選擇能力,以及會正確、安全使用工具或設備。從身邊熟悉的例子入手,鼓勵他們勇于時間和創新,積極面對困難和挑戰,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中提高技術技能和技術素養。
根據新課程的目標和要求,結合本學科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以及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本學期的具體教學措施如下:
(1)注重從實際出發,選取貫穿整個技術設計教學過程的范例和載體;
(2)教學設計突出重點,體現新理念,突出培養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試驗與創造等能力;
(3)教學過程中注意多媒體的應用,基本每節課都有ppt課件,課件內容充實生動,能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并通過多種媒體方式,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技術與設計的內容。
(4)采用案例分析、任務驅動、自主探究、試驗演示法等多種方式展開教學;方式靈活處理,并根據每個班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做到注重基礎知識,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能體現方式為教學所用,而又不拘泥于方式。
(5)根據本學期教學內容的特點,適當開展作品制作課程,并對作品進行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
(6)為教學充分創造條件,例如在《設計的一般過程》這一節內容中,教師力所能及地尋找一些制作樣品展示給學生看,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
3、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作為新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感覺到希望學生可以學到實實在在的技術素養,但是在實際開展中,并不能很好的體現,而且最主要是與高考的關系沒處理好。高考中沒有體現,并不是主要問題,但領導把課程安排在高二,而此時學生早進入了分科的學習。這樣,無論是年級、教師、學生都會在時間上出現了矛盾。同時受課時、設備、學生作業時間等限制,令操作艱難進行,敷衍了事也就勢在必行。
學生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文科學生感覺難度大,很多技術問題不能展開,課時基本難以完成尤其是動手制作的內容,只能蜻蜓點水式讓學生了解一下。學生并不能從中學到很多實用的東西,所以多數學生以應付心理對待,對這一科還沒有足夠的重視。
教師方面,我校還沒有專業的通用技術教師,也沒有成立通用技術備課組,因而在教學開展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因而我們爭取在下學期成立通用技術備課組。
我認為,只有完全拋離高考的影響,才能更好地達到開課的目的。比如說,把這個課程放在高一學習,行政上硬性規定在高一學年度完成必修部分的全部內容和考核。這樣,教與學雙方都可以在高一學年這段學習和高考任務相對輕松的時間段內,放下包袱,從從容容完成進度;認認真真學好技術。如果相關的這些問題能明確,那么效果反而會更好一些。而且高一年級的學生相對時間較為充裕,對技術的探討可以更為深入。
回顧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雖然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但仍然有很多不足,留待以后努力改進。
篇3:通用技術高二上學期備課組工作總結
通用技術課程的設立是高中課程改革的亮點。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出現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突破了技術課程的歷史形態,是這次課程改革創新的標志之一,是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的歷史性舉措。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技術課程有144必修學時,占8個必修學分,其必修學分已經超過了某些經典傳統學科,足見國家對這門課程的重視。
通過我們的教學實踐,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沒有與新課程合拍的教育理念,沒法教;沒有豐富扎實的德才學識和博大無私的廣闊的胸懷,教不了;沒有勤鉆研、善反思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的進取精神,絕對教不好。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教師的角色行為必須變化。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中漸漸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如何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線路,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教學活動。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
教師的師生關系觀,要從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為師生是伙伴關系,朋友關系。教師要堅信: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教師要知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些好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輪初升的太陽,有的盡管現在還暗淡無光,只是一時被云霧遮住了,一旦沖出云霧,就會光芒四射。
新課程帶給我們且要求我們做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超越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傳統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作家筆下被動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新課程體現出教學中本來就有的那些不確定性。教學目標與教學結果的不確定性,如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多元價值取向;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如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參的答案不確定為教師留有較大的余地;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有更大的自主性,更為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做一個決策者,而不再是一個執行者。在這種課程環境下,教師具有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新課程必然帶來教師教學機制上的變化。新課程中一些無法預見的、實踐性的、從未見過的教學情境,對教師是一種強大的激勵力量。在新的教學情境中,教師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
新課程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時代的脈搏。新課程建立了要求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任何一個人一次性從學校拿到畢業證書,還遠遠不能適應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須終身學習,從為獲取某中任職資格而學習轉變為終身學習。教師也同樣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老師必須“一輩子學做老師”。“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立于教改的潮頭,才能適應新課程的改革。
課程改革建立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血液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由水平上的發展。評價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經過教學實踐,對于教授新課程中的新興學科的我們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教訓,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做到高瞻遠矚,對各種問題的應答有了一定的準備基礎,對各章節能夠做到統籌兼顧,合理安排進程,我相信通用技術備課組對于今后的教學會越來越得心應手,走出具有本學科特色的教學之路,為一中的輝煌添上一筆濃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