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地測防治水資料技術報告審批制度
1、采掘地質說明書應按礦井地質規程和安全質量標準化的規定提出,并由分管副總工程師批準后方可生效。
2、凡新采區的地質報告、補充地質資料(附圖)報分管副總審閱后打字呈文報公司審批。
3、各類報表、圖紙、總結、規劃等經礦分管副總工程師審查后,按規定制度分年、季、月上報。
4、凡因地質及水文地質影響的塊段,需辦報損和注銷煤量手續及受水威脅的地段采掘說明書,需上報主管單位審批。
5、凡重大貫通工程,石門揭煤、防探水等危害安全生產的地測問題,應編制施工技術措施和技術設計書,報公司審批。
6、地表移動觀測,工廣煤柱、斷層保護煤柱等重大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及技術說明以及合理留設防水煤巖柱,提高開采上限的技術編制,應報公司審批。
7、年終儲量核算、儲量動態增減和各種儲量報表,合理開發煤炭資源等應報上級主管單位審批。
篇2:煤礦地測防治水工作質量事故分析考核制度
1、地測防治水工作要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規定》、有關專業技術規范,確保工程質量,堅決杜絕一切因地測防治水工作失誤而造成的無效進尺、誤揭煤層、透水和貫通失誤等事故發生。
2、地測防治水工作堅持事故“三不放過”的原則,認真分析,追查事故原因,制訂防范措施。
3、由地測科科長及有關單位組織全科有關人員進行事故綜合分析,明確責任并引以為戒,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4、對有爭議參與單位多的工作事故,會同有關單位,主動積極協助安監部門進行事故追查。
5、地測防治水工作堅持獎懲分明的原則,對工作表現突出,質量優良,有一定貢獻的同志,應給予獎勵,以鼓勵上進,加強全單位責任,提高工作質量。
篇3:井下防治水管理規定范本
1.?相鄰礦井的分界處,必須留防水煤柱。礦井以斷層分界時,必須在斷層兩側留有防水煤柱。
防水煤柱的尺寸,應根據相鄰礦井的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煤層賦存條件、圍巖性質、開采方法以及巖層移動規律等因素,在礦井設計中規定。
嚴禁在各種防隔水煤柱中采掘。
?2.井巷出水點的位置及其水量,有積水的井巷及采空區的積水范圍、標高和積水量,必須繪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
在水淹區域應標出探水線的位置。采掘到探水線位置時,必須探水前進。
?3.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應及時觀測井下水文變化情況,并向礦調度室報告。
?4.水淹區積水面以下的煤巖層中的采掘工作,應在排除積水以后進行;如果無法排除積水,必須編制設計,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后,方可進行。
5.在有水或未固結的灌漿區、有淤泥的廢棄井巷、巖石洞穴附近采掘時,必須執行本規程第二百六十條、第二百六十二條的規定。
6.?開采水淹區域下的廢棄防水煤柱時,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報企業技術負責人審批。
?7.井田內有與河流、湖泊、溶洞、含水層等有水力聯系的導水斷層、裂隙(帶)、陷落柱時,必須查出其確切位置,并按規定留設防水煤(巖)柱。
巷道必須穿過上述構造時,必須探水前進。如果前方有水,應超前預注漿封堵加固,必要時預先建筑防水閘門或采取其他防治水措施。
?8.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采取措施,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9.礦井必須作好采區、工作面水文地質探查工作,選用物探、鉆探、化探和水文地質實驗等手段查明構造發育情況及其導水性,主要含水層厚度、巖性、水質、水壓以及隔水層巖性和厚度等。
?10.煤層頂板有含水層和水體存在時,應當觀測“三帶”發育高度。當導水裂隙帶范圍內的含水層或老空積水影響安全開采時,必須超前探放水并建立疏排水系統。
?11.?承壓含水層與開采煤層之間的隔水層能承受的水頭值大于實際水頭值時,可以“帶水壓開采”,但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12.?承壓含水層與開采煤層之間的隔水層能承受的水頭值小于實際水頭值時,開采前必須采取下列措施,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一)采取疏水降壓的方法,把承壓含水層的水頭值降到隔水層能承受的安全水頭值以下,并制訂安全措施。
(二)承壓含水層不具備疏水降壓條件時,必須采取建筑防水閘門、注漿加固底板、留設防水煤柱、增加抗災強排能力等防水措施。
?1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井,當開拓到設計水平,只有在建成防、排水系統后,方可開始向有突水危險地區開拓掘進。
?14.煤系底部有強巖溶承壓含水層時,主要運輸巷和主要回風巷必須布置在不受水威脅的層位中,并以石門分區隔離開采。
?15.?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或有突水淹井危險的礦井,應當在井底車場周圍設置防水閘門或在正常排水系統基礎上另外安設具有獨立供電系統且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潛水泵。
在其他有突水危險的采掘區域,應當在其附近設置防水閘門,不具備設置防水閘門條件的,必須制定防突水措施,由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防水閘門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防水閘門必須采用定型設計。
(二)防水閘門的施工及其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閘門和閘門硐室不得漏水。
(三)防水閘門硐室前、后兩端,應分別砌筑不小于5m的混凝土護碹,碹后用混凝土填實,不得空幫、空頂。防水閘門硐室和護碹必須采用高標號水泥進行注漿加固,注漿壓力應符合設計要求。
(四)防水閘門來水一側15~25m處,應加設1道擋物箅子門。防水閘門與箅子門之間,不得停放車輛或堆放雜物。來水時先關箅子門,后關防水閘門。如果采用雙向防水閘門,應在兩側各設1道箅子門。
(五)通過防水閘門的軌道、電機車架空線、帶式輸送機等必須靈活易拆;通過防水閘門墻體的各種管路和安設在閘門外側的閘閥的耐壓能力,都必須與防水閘門所設計壓力相一致;電纜、管道通過防水閘門墻體時,必須用堵頭和閥門封堵嚴密,不得漏水。
(六)防水閘門必須安設觀測水壓的裝置,并有放水管和放水閘閥。
(七)防水閘門竣工后,必須按設計要求進行驗收;對新掘進巷道內建筑的防水閘門,必須進行注水耐壓試驗,水閘門內巷道的長度不得大于15m,試驗的壓力不得低于設計水壓,其穩壓時間應在24h以上,試壓時應有專門安全措施。
(八)防水閘門必須靈活可靠,并保證每年進行2次關閉試驗,其中1次應當在雨季前進行,關閉閘門所用的工具和零配件必須專人保管,專地點存放,不得挪用丟失。
老礦井不具備建筑水閘門的隔離條件,或深部水壓大于5MPa,高壓水閘門尚無定型設計時,可以不建水閘門,但必須制定防突水措施。
?16.井下防水閘墻的設置應當根據礦井水文地質情況決定,防水閘墻的設計經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批準后方可施工,投入使用前應當由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組織竣工驗收。
17.井筒穿過含水層段的井壁結構應采用防水混凝土或設置隔水層。
18.井巷揭穿含水層、地質構造帶前,必須編制探放水和注漿堵水設計。
井巷揭露的主要出水點或地段,必須進行水溫、水量、水質等地下水動態和松散含水層涌水含砂量綜合觀測和分析,防止滯后突水。
?19.立井基巖段施工應遵循快速、打干井的原則,并遵守下列規定:
(一)單層涌水量小于10m3/h的含水層段,應強行穿過。
(二)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的含水層段,應預注漿堵水。
(三)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且含水層層數多,層段又較集中的地段,應進行地面預注漿。
(四)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但含水層層數少,或層段分散的地段,應進行工作面預注漿或短探、短注、短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