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水害防治技術管理制度
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為了查明并完善本礦水文地質資料,了解礦井井田內及周邊礦井水文情況,掌握本礦井下涌水情況,進一步為煤礦安全生產服務,特制定本制度:
一、委托有資質單位對本礦及周邊礦井水文地質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編制水文地質圖,對本井田范圍內的地形地貌、地層構造、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詳細說明,為防治水工程提供依據。
二、加強本礦水文地質資料的收集,定期請資質部門對本礦水文地質圖及相關資料進行實地考察、編制、能夠指導安全生產。
三、了解并掌握礦井井田范圍內地面河流、水庫、水池、水井、機井、泉點等水體分布情況,及時測繪填寫水文地質圖,為井下采掘布置提供第一手可靠資料。
四、掌握本礦井田周邊煤礦開采情況,了解其采空區情況,對周邊關閉廢棄煤窯進行調查,對其開采范圍、開采深度、積水積氣情況進行詳細掌握。
五、定期對本礦采空區地面裂縫進行觀察,對裂縫位置、走向、范圍、周邊水體、是否容易充水等等情況要詳細記錄。
六、定期對井下進行水文觀察,特別是雨季來臨前后,要加強對井下出水地點:如井筒、本礦及相臨煤礦采空區、可疑地點等的出水口進行詳細觀察,對涌水量進行定期測定并詳細記錄在案。
七、定期對受水害危脅工作面進行探測,做好水情水害預報,制定加強防治水的安全措施。
八、對水文地質觀察情況進行專門記錄,附必要的草圖,寫明觀測地點、日期、觀測者姓名、使用儀器等,對可能影響觀測資料精度、質量的各種因素和主要原因要備注說明清楚,供分析資料時參考。
九、原始資料記錄要妥善保存,要經技術負責人審核。
篇2:水害防治技術管理制度
為更好地防止礦井建設中水害事故的發生,對礦井水患進行科學管理,建立健全項目部防治水有關制度,保證施工安全,掌握礦井水害規律,研究解決礦井建設中防治水害的方法,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規定》等有關規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1.要制定相應的“探、放、堵、截、排”綜合防水措施,堅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
2.必須配備有效的探放水設備,培訓探放水設備操作人員。
3.必須做好各類防治水促措施的上報工作,并按審批權限上報審批。
4.每年雨季前在組織一次防治水全面檢查,確保安全生產。
5.必須配足排水管路,排水設備,防洪搶險物資。
6.必須搜集對應水文地質資料,并建立相關檔案。
7.應根據建設方提供的水文地質圖紙,掌握各類導水構造等對礦井影響情況,并制定措施。
8.應進行水文地質測工作,建立觀測臺帳。
9.掘進工作面探放水包括防頂板突水、防底板突水、老空水、斷層水、積層水、鉆孔水等,礦井必須根據礦井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探、放水措施,報有關部門批準。
10.凡在煤層露頭風化帶、含水、導水與富水層相接觸的斷層、礦井水淹區、受保護的地表水體、井田邊界等地段必須留設防水煤柱,各類防水煤柱必須經過有資質單位進行設計、計算,確定尺寸大小和留設方法,報有關部門批準。
11.要建立水害預報上報制度,每月向公司匯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