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的消毒處理制度
1、目的:
明確廢棄物的消毒處理制度,規范實驗室管理,保證實驗室及相關人員的安全。
2、范圍:
適用于檢驗科及血庫。
3、職責:
3.1工作人員:嚴格遵守次制度。
3.2組長:監督小組成員嚴格遵守此制度。
3.3科室負責人:負責監督全科室人員遵守此制度,及時更新修改相關規定,對于出現相關意外時及時上報相關部門,保障實驗室及相關人員安全,并對違反此規定的人員進行處理。
4、具體內容:
4.1損傷性廢物
采血針、刀片、玻片等損傷性廢物放入防刺傷的黃色銳器盒內,存放損傷性廢物的容器必須有蓋,存放到容量的2/3時或48小時后交科室清潔人員送醫院醫療廢物暫存點,并做好登記交接記錄。
4.2感染性廢物
4.2.1一次性使用的口罩、帽子、手套等用后均應放入黃色雙層垃圾袋中。
4.2.2廢棄的血液應高壓滅菌無害化處理。
4.2.3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棉簽等物品均應放入雙層黃色垃圾袋內,由清潔人員按指定路線運送至醫療廢物暫存點,并做好登記記錄;病人體液、排泄物等應放入2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消毒120分鐘后倒入醫用下水道。
4.2.4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用品,如試劑盒等均應放入黃色雙層垃圾袋內。
4.3廢水處理
洗刷后的廢水(清洗反應杯、試管等),儀器循環水槽排出的水等,直接倒入醫院排污系統進入污水處理站。
4.4廢棄物的處置
4.4.1每日由科室清潔人員或操作員負責收集、分類,廢物不得超過容量的2/3,出科前科室安全人員與清潔人員核對后一起填寫《醫療廢物登記表》。由清潔人員送至醫院醫療廢物暫存點。
4.4.2一旦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等意外事故時,及時采取緊急措施,并啟動意外事故緊急預案,同時向院感辦、科室負責人、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報告,處理結束后寫事情經過及預防措施,并在生物安全委員會處備案。
5、登記相關文件
《生物安全手冊》《醫療廢物登記表》
篇2:實驗室消毒廢棄物處理管理制度
1目的
保證實驗室環境的整潔,防止污染。對實驗室進行消毒和合理有效的處理實驗室廢棄物,避免環境污染及廢棄物對人體的傷害,保護實驗室人員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適于實驗室工作環境、實驗臺面、工作服、移液器等的清潔消毒工作,實驗室所有廢棄標本、使用過的耗材等。所有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3職責
3.1生物安全實驗室操作人員負責實驗室消毒及實驗室產生的廢物、廢液的收集和處理。
3.2生物安全實驗室負責人負責消毒工作、廢棄物處理的監督檢查。4具體要求
4.1實驗室清潔消毒4.1.1消毒液配制
4.1.1.1配制2g/L有效氯消毒液:參照消毒劑說明書配制終濃度為2g/L有效氯消毒液。
4.1.1.2各實驗區的清潔消毒工具均專用,不可混用。所配制的消毒液只限在當天內使用,隔夜如使用時應根據本SOP重新配制。
4.1.2紫外消毒
4.1.2.1紫外消毒須根據需要設定時間,通常為30分鐘,根據需要適當延長時間。
4.1.2.2消毒結束后,關閉電源開關。?4.1.3實驗室消毒清潔程序
4.1.3.1每次實驗前一天和實驗結束后對各區進行全面消毒。包括實驗臺面、地板。
4.1.3.2實驗過程中如發生標本或試劑外濺,應立即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濕布覆蓋污染處30分鐘,再進行擦拭,隨后用清水擦洗,并作記錄。
4.1.3.3實驗結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對臺面進行清潔,紫外燈照射30分鐘。
4.1.3.4實驗結束后,開啟室內紫外燈對實驗室進行紫外照射消毒至少30分鐘。
4.1.3.5實驗結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對各區所有儀器設備進行擦拭清潔。
4.1.3.6每次對使用過的移液器、鑷子用75%酒精棉球進行擦拭。4.1.3.7每周將待清潔工作服高壓滅菌后洗滌消毒,不同實驗區的工作服隔天洗滌
4.1.4生物安全柜消毒消毒、清潔方法
a、一項工作完成后,所有的容器和設備應用75%乙醇進行表面消毒后取出。b、一天的工作結束后,操作人員應75%乙醇對生物安全柜內的工作臺、兩側、后壁、觀察窗玻璃內側壁進行擦試。
c、開啟生物安全柜紫外燈30-60分鐘,用于工作臺面和內部環境的消毒。d、開啟紫外燈時請勿在柜內操作。e、生物安全柜內發生少量噴濺時的消毒措施
應立即用吸水紙巾清除,放入生物危害滅菌袋,應盡快對噴濺物沾染到的物品和生物安全柜內表面用浸透消毒液的毛巾浸濕,消毒工作面后,更換手套,再將清潔的吸濕巾放入柜內,無論脫手套還是換手套都要洗手。f、生物安全柜內發生大量的溢出時消毒措施
需要更廣泛的消毒,柜中所有的物品都應進行表面消毒后移除柜外,要向工作臺面上傾倒消毒液使其流入格柵到達排水托盤,然后再用清水擦試。
4.2實驗室廢棄物處理方法和步驟:
4.2.1無菌物品,如棉簽、棉球等應在有效期內使用,使用后的廢物品應集中處理,不得隨意丟棄。
4.2.2使用過的一次性實驗用品(如試管、吸頭、離心管等),放入2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2小時后,放入污物袋內集中處理。
4.2.3對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制品,加入2g/L有效氯的消毒劑浸泡2~6小時后用洗滌劑及流水刷洗,瀝干后高壓蒸汽滅菌。
4.2.4污染的標本容器等投入盛有2g/L有效氯消毒液的容器內浸泡一晝夜后,放入污物袋內集中處理。
4.2.5采集檢驗標本或接觸裝有檢驗標本的容器,特別是傳染性檢驗標本(如肝炎或結核等)時,應戴一次性手套;可反復使用的容器用后集中消毒。
4.2.6廢棄標本如血、痰,用10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攪勻后作用2~4小時后,集中處理并記錄。
4.2.7實驗室所有垃圾,包括用過的一次性手套置于專門污染袋內,集中處理并在廢棄物處理記錄表上記錄。?
5記錄
5.1實驗室紫外燈消毒記錄表6.2廢棄物消毒滅菌記錄表6.3實驗后實驗室清潔消毒記
篇3:微生物實驗室消毒處理廢棄物處理作業指導書
1目的
規范實驗室的消毒滅菌工作,確保實驗器材和廢棄物品的安全處理,避免實驗室污染物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環境和公眾造成危害。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從事微生物實驗活動的實驗室,實驗器材和廢棄物品處理的控制。
3.消毒程序及方法
3.1室內空氣的消毒
使用潔凈室/陽性菌前后用紫外線燈照射對室內空氣消毒,照射時間≥30鐘,并填寫《潔凈室/陽性菌使用記錄表》。
3.2表面的消毒
3.2.1地面消毒
實驗室地面可用0.2%~0.5%的消毒劑噴灑,噴灑消毒劑的用量不得100ml/m2。
3.2.2物體表面消毒
實驗室臺面、桌椅、櫥柜、門把手等物品的表面可用消毒劑噴灑、擦拭,并填寫《潔凈室/陽性菌消毒記錄表》。
3.3實驗器材的消毒處理
3.3.1檢測人員將檢測過程使用的器材和實驗廢液作好標識,及時處理。
3.3.2實驗器材:使用過的玻璃器皿應立即進行高壓滅菌處理。
3.3.3潔凈室/陽性菌室穿著的被污染衣物檢測人員予以121℃30分鐘高溫高壓處理后方可洗滌。
3.4報廢菌株、超過保管期限的陽性樣品的處理
報廢的菌株由生物安全員采用121℃30分鐘高溫高壓處理后,填寫《菌種、毒種(株)陽性標本銷毀記錄表》
3.5廢棄物滅菌同培養基滅菌所用高壓滅菌器應分開單獨使用,滅完廢棄物后空轉一次方能進行培養基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