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硫化氫中毒規定

防硫化氫中毒規定

2024-07-09 閱讀 5328

1?H2S的基本知識1.1?H2S的理化性質1.1.1H2S是無色有臭蛋味的毒性氣體。分子量34.08,比重1.19,沸點-60.2℃,熔點-83.8℃,自燃點260℃,易溶于水,也溶于乙醇、汽油、煤油、原油中1.1.2H2S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空氣中容易燃燒。爆炸極限為4.3—45.5%(體積)。能與金屬反應生成硫化物1.2??H2S的危害?H2S是一種惡臭毒性很大的氣體。國家衛生標準規定,H2S在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是10mg/m3。人不小心進入含H2S的環境中會引起中毒及死亡表1H2S對人體的危害H2S濃度mg/m3接觸時間?毒性反應0.035開始聞到臭味0.4臭味明顯4—7感到中等強度難聞的臭味30—40臭味強烈70—1501—2小時呼吸道及眼刺激癥狀。吸入2—15分鐘后嗅覺疲勞,不再聞到臭味3001小時6—8分鐘出現眼強烈刺激癥狀,長期接觸引起肺水腫76015—60分鐘發生肺水腫、支氣管炎及肺炎。接觸時間長時引起頭疼、頭昏、步態不穩、惡心、嘔吐、排尿困難1000數秒種很快出現急性中毒,呼吸加快,麻痹而死亡1400立即昏迷、呼吸麻痹而死亡2存在H2S介質的部位2.1?存在較高濃度H2S的部位:?反應系統氫氣壓縮機系統高壓分離、脫硫系統低壓分離系統分餾系統低壓脫硫系統富MDEA系統含油、含硫污水系統2.2?存在中度濃度H2S的部位:貧MDEA系統火炬系統輕污油系統燃料氣系統2.3?可能出現H2S的部位:H2S可能出現在裝置在正常情況下沒有H2S介質的任何設備、管線或部位3??H2S的警示標志3.1?管線、設備的警示標志為:在含有高濃度H2S介質的管線、設備上涂有黃黑相間顏色漆的標志線?表2?含有高濃度H2S介質的管線、設備序號含有高濃度H2S介質的管線、設備?1酸性水罐及其管線2冷高分酸性水管線3酸性氣V201頂部管線4火炬系統管線5重污油線60203-V204、0203-V205、V201、0215-V305、酸性水管線7重污油管線3.2?危險區域的警示標志為:在危險區域周圍劃有黃黑相間顏色漆標志線3.3?危險區域分布及逃生示意圖(見附錄-圖1)3.4?危險部位的警示標志為:在危險部位設置黃黑相間顏色漆的標志牌表3?危險部位序號危險部位1冷高、冷低等酸性水部位2T101、T201、0203-T204、0203-T205頂部餾出口管線及空冷管線3富DEA系統4脫硫塔脫硫前管線5地下污油池6R101、R102高溫高壓混氫部位、氫氣壓縮機區7V201、V204、V205、0215-V305、0215-V3014H2S的檢測方法4.1固定安裝的H2S檢測報警儀4.1.1?DCS報警總匯和壁掛式檢測器可以將固定式H2S檢測報警儀發出的報警提示給操作員:4.1.2?固定式H2S檢測報警儀平面布置圖(見DCS畫面)4.1.3檢測確認4.1.3.1操作員按下DCS區域圖中氣體檢測區可檢查固定H2S檢測報警儀發出的報警并可找到發生H2S危害的區域4.2便攜式H2S檢測報警儀4.2.1便攜式H2S檢測報警儀4.2.2??進入危險區域、危險部位必須攜帶便攜式H2S檢測報警儀4.2.3便攜式H2S檢測報警儀的使用方法4.2.3.1?便攜式H2S檢測報警儀可手持,也可配掛在上衣口袋上?注?意不能有物體遮蓋住報警儀的檢測探頭5防H2S中毒的防護設施5.1自給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注意如果對于維護或使用呼吸器不謹慎或不警惕,可導致使用者傷亡5.1.1?凡是下列情況下應使用自給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注?意使用自給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可以抵御因在有害大氣環境中作業或停留而產生的風險5.1.1.1?進入缺氧場所:O2含量<18%5.1.1.2?進入火災現場5.1.1.3?進入有毒有害氣體泄漏事故區:有毒氣體濃度占總體積的1%以上的地方5.1.1.4?進入易揮發性介質泄漏事故區5.1.1.5?進入未經置換或置換不合格以及氮封的危險場所5.1.2上海依格E·RPP—20A型自給正壓式空氣呼吸器的使用?注?意任何維護、使用空氣呼吸器的人員必須接受正確的培訓。

?5.1.2.1?背戴氣瓶a)?將氣瓶閥向下背上氣瓶;b)通過拉肩帶上的自由端(即松緊帶)調節氣瓶的上下位置和松緊,直到感覺舒適為止5.2.1.2?扣緊腰帶a)?從腰帶扣內向外插入腰帶插頭;b)壓下插頭伸出帶扣的一端,確保扣牢。5.1.2.3佩戴面罩a)?放松面罩下面一根頸帶,拉開面罩頭網;b)先將面罩置于使用者臉上;c)?將頭網從頭部的上前方向后下方拉下;d)從上向下將面罩戴在頭上,調整面罩位置,使下巴進入面罩下面凹形內;e)?先收緊上面的頭帶,如果感覺不適可調節頭帶松緊。5.1.2.4檢測面罩密封a)?用手按住面罩接口,通過呼氣檢查面罩密封是否良好;b)否則再收緊頭帶或重新佩帶頭罩。注?意面罩的密封件與皮膚緊密貼合是面罩密封的保證,必須保證密封面與皮膚之間無頭發和胡須等5.1.2.5佩戴供氣閥a)?將供氣閥上的紅色旋鈕放在12點鐘位置,確認其接口與面罩接口嚙合b)?沿順時針方向旋轉90°,當聽到咔嚓聲時即可5.1.2.6檢查裝具性能a)?使用前必須完全打開氣瓶閥b)觀察壓力表讀數,氣瓶壓力應不小于28MPac)?通過幾次深呼吸檢查供氣閥性能,吸氣和呼氣都應舒暢,無不適感覺

?5.1.2.7?使用裝具a)?正確佩戴,認真檢查后裝具即可投入使用b)使用時要注意報警器發出的報警信號,聽到報警信號,應立即撤離現場c)?從發出報警聲到壓縮空氣用完大約可使用8分鐘5.1.2.8使用結束a)?先松開面罩頸帶,然后松開頭帶,將面罩從下向上脫下b)?按下供氣閥開關,關閉供氣閥c)?拉出腰帶插頭伸出端,將插頭從帶扣中退出d)放松肩帶,將裝具從背上卸下,關閉氣瓶閥5.2?過濾式防毒面具注?意1.過濾式防毒面具不能提供缺氧場所的保護2.在有毒區的氧氣占體積18%以下;有毒氣體濃度占總體積2%以上的地方過濾式防毒面具不能起防護作用3.在未知H2S濃度的地方,禁止使用過濾式防H2S面具5.2.1?防H2S過濾式防毒面具的選型與使用條件5.2.1.1只適用于有毒環境中的O2濃度18%以上,有毒氣體濃度2%以下的環境5.2.1.24#罐,標志色為灰色,防護對象為氨、硫化氫,連續防毒時間60分鐘5.2.1.37#罐,標志色為黃色,防護對象為硫化氫、酸性氣體和蒸汽,連續防毒時間32分鐘5.2.2防H2S過濾式防毒面具的適用場所5.2.2.1?當到可能有硫化氫氣體的罐、容器、槽、下水道、管道采樣、切水及其他作業時,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5.2.2.2?從事未經脫硫的粗汽油罐、輕質污油罐的采樣、脫水作業,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5.2.2.3?在含油、含酸、含堿污水井、工業廢水等井口上作業5.2.2.4?從事酸性氣、酸性水、未經脫硫的瓦斯、液態烴等有毒物質的采樣及其系統管線或容器設備的脫水排凝作業,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5.2.3正確使用5.2.3.1在有毒環境作業時,必須攜帶H2S報警儀和防毒面具,且站在上風向,一人監護,一人作業;5.2.3.2必須在有毒區外,新鮮空氣處佩戴面具,并用手掌堵住濾毒罐的進氣孔檢查其氣密性5.2.3.3佩戴后,如果嗅到毒氣(臭味或氨味)的微弱氣味,應立即撤回安全地方更換備用濾毒罐5.2.3.4每次使用完濾毒罐后,應將濾毒罐的螺帽擰上,塞好橡皮底塞,保持罐子密封;5.2.3.5將每次使用過的時間記錄在罐體上5.2.3.6班長負責檢查濾毒罐,使用時間接近規定防護時間及時備好備用罐,對超過有效防護時間的,要及時扔到工業垃圾箱內??6H2S泄漏處理原則注?意出現H2S介質泄漏,情況危險時,要疏散現場全部人員。當嗅到H2S氣味時,人員應從現場撤離。6.1?DCS室內H2S報警器報警6.1.1主控室操作員6.1.1.1?確定報警泄漏相關區域6.1.1.2?通知室外操作員6.1.1.3?確認報警、報警復位6.1.2室外操作員6.1.2.1?攜帶好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到現場6.1.2.2?在另一個人的監護下(也要攜帶好防護用具)查找H2S泄漏原因?6.1.3班長6.1.3.1?指揮人員按照事故處理預案進行處理6.1.3.2?報氣警講明a)?是何種物料泄漏b)泄漏具體地點、泄漏程度c)有無產生著火爆炸的可能、人員傷亡等情況6.1.4氣防站6.1.4.1氣防站到現場后,車間人員要向氣防站人員介紹事故狀況,有無人員受傷須搶救,有無重點設備須要保護,有無緊急措施須協助實施6.2人員H2S中毒的急救急救原則:搶救別人,保護自己6.2.1?將H2S中毒人員救離事故現場6.2.1.1迅速切斷毒源6.2.1.2?盡快把中毒者移至空氣新鮮處,松解衣扣和腰帶,清除口腔異物6.2.1.3?維持呼吸道暢通(平躺后仰頭抬額,如頸部受傷,采取抬頜法)6.2.1.4?注意保暖6.2.2??移離現場后的處理6.2.2.1立即進行一次重點檢查6.2.2.2神志是否清醒,瞳孔反映如何6.2.2.3脈搏和心跳是否存在,呼吸是否停止6.2.2.4有無出血或骨折6.2.2.5如心跳或呼吸停止,則要就地搶救,進行心胸擠壓術和人工呼吸6.2.2.6或邊搶救邊轉運至醫院6.2.3?現場基本急救——心肺復蘇術6.2.3.1把患者仰臥在硬床或地上,頭部稍低6.2.3.2救護者用一手根部擺在患者胸骨下半段(劍突以上,胸骨下三分之一處);6.2.3.3另一手掌疊于手背上,肘關節伸直,借救護者自身重力向下加壓6.2.3.4一般使胸骨陷下3~5cm為宜,頻率80~100次/分鐘6.2.3.5然后放松。如此反復有節律地進行6.2.3.6須注意在胸外心臟按摩的同時必須進行人工呼吸6.2.3.7擠壓時不要用力過猛,防止肋骨骨折6.2.4?現場基本急救——人工呼吸6.2.4.1?把患者仰臥在硬床或地上,頭部稍低6.2.4.2?疏通氣道,托起患者下頜,并盡量使其頭部向后6.2.4.3?一手捏緊患者鼻孔6.2.4.4?救護者深呼吸后,緊對傷員的口吹兩口氣,然后松開捏鼻的手6.2.4.5?觀察患者有無恢復呼吸的跡象6.2.4.6?如果無呼吸反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每分鐘約吹氣12次6.2.4?動作要點?胸外按壓?人工呼吸?一人救護?15次2次二人救護5次1次?

篇2:公司防止硫化氫中毒安全管理規定

1防止生產過程中發生硫化氫中毒事故,保障職工生命和財產安全,按照中國石化[20**]安字201號《防止硫化氫中毒安全管理規定》的要求,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2從源頭抓起,防止硫化氫中毒,消除硫化氫對職工的危害。凡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中防止硫化氫中毒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投入使用,使作業環境中硫化氫濃度符合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標準。

3有可能泄漏硫化氫氣體的場所必須安裝固定式硫化氫檢測報警器。硫化氫檢測報警器的安裝率、完好率、使用率必須達到100%。

4各生產單位必須對所轄生產場所進行硫分布調查,用標準畫法繪制《硫分布系統工藝流程圖》、《硫平面分布圖》。當硫分布系統工藝、設備發生改變時,要及時給予更新,并及時報送安全環保部。有可能發生硫化氫泄漏的危險場所,必須設置警示牌和風向標,警示牌上要明確作業過程中的防護措施。

5各生產單位,必須根據本單位硫化氫的分布情況,制定防硫化氫中毒應急預案,并有計劃地開展應急預案演練。

6有硫化氫危害的生產單位,必須配備便攜式硫化氫檢測報警器和適用的防毒防護器材,并制定《防護器材管理規定》,指定管理人員負責管理。生產單位必須為硫化氫場所作業人員提供適用的防護器材。

7任何人不配戴合適的防護器材,禁止進入硫化氫濃度不符合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標準和硫化氫濃度不明的場所。硫化氫濃度不明,必須使用隔離式防護器材。嚴禁在含硫化氫氣體區域內摘下防護器材。

8在硫化氫場所作業時,必須有專人監護,監護人必須與作業人同時配備合適的防護器材。凡在生產、儲存、輸送含硫化氫介質的設備上方作業,必須站在上風向,一人作業一人監護。

9不得強制他人在沒有合適防護的情況下,進入含硫化氫或硫化氫濃度不明的場所作業。沒有合適防護,作業人員有權拒絕作業,并可直接向上級安全主管部門報告。

10各生產單位必須定期對生產場所硫化氫濃度實施檢測,不符合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標準的場所,要查明原因并及時、有效實施整改,并做好檢測、整改檔案記錄。

11禁止將含硫化氫的氣體排放大氣,含硫污水必須密閉輸送到污水汽提裝置,嚴禁直排其它污水系統。生產單位的生活用水系統必須與工業污水系統隔離,嚴防硫化氫竄入生活用水系統。

12含硫化氫介質的采樣和切水作業,要有計劃地逐步改為密閉式,從根本上減少硫化氫的危害。

13進入有硫化氫或可能出現硫化氫場所作業的所有人員,必須接受《防止硫化氫中毒知識》教育,并經考核合格方可進入。《防硫化氫中毒知識》應包含如下內容:

——作業場所硫化氫分布情況;

——硫化氫理化性質及其中毒機理;

——含硫化氫環境作業安全規程、規定;

——各種防護器材的特性、防護性、使用方法、日常維護規定等;

——硫化氫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識及技能。

14進入生產、儲存、輸送含硫化氫介質的設備內部作業,設備的工藝處理及作業安全措施,必須嚴格執行《進設備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15對長期在含硫化氫場所作業人員,要按國家有關規定,定期組織體檢,要及時調離不適宜繼續在含硫化氫場所作業的人員。

16在含硫化氫場所作業,除執行本《規定》外,同時要執行相關的《規定》。

17本《規定》如有與中國石化[20**]安字201號《防止硫化氫中毒安全管理規定》不符,執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20**]安字201號《防止硫化氫中毒安全管理規定》。

18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篇3:防火防觸電防凍防煤氣中毒安全規定

1、嚴禁在油庫、停機(車)場、修理工間使用火源、吸煙、用明火取暖、加熱、烘烤配件等,防止造成火災。

2、禁止將汽油帶入室內存放、洗衣物或油污物,嚴禁用燃油做燃料生火起爐子,防止爆炸或火災事故。

3、禁止臥床吸煙,使用蠟燭照明,要做到人走火滅,睡覺前必須及時熄滅。

4、冬季室內取暖設施必須暢通不漏煙,要預留通風窗口,發現有漏氣現象要及時堵漏,防止煤氣中毒。

5、嚴禁私拉電線,私接電源、開關、插座、燈頭等電器設施,營區的電源線路有專職電工統一管理,正負極分開安裝,達到平直有條不紊,與金屬物交叉時要做到絕對絕緣,接頭無裸露現象,防止觸電傷人。

6、雷雨天氣,禁止在變壓器、電桿下、電器、電源三米內和大樹下躲雨,打雷時嚴禁接任何電器設施、接電話等,防止雷擊傷人、雨天潮濕時,電工接電器必須按規定穿帶絕緣鞋和絕緣手套。

7、嚴禁私藏雷管炸藥、用雷管炸藥炸魚、炸野生動物,禁止攜帶乘坐車船,或將雷管炸藥送人,防止誤傷人員或給不法分子提供破壞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