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風電項目部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制度

風電項目部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制度

2024-07-11 閱讀 1546

風電場項目部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防止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風電場項目部在生產施工過程中人身、財產的安全,確保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根據《水電*局機電安裝分局工程施工生產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暫行規定》,結合***風電場工程項目的施工生產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一、“重大危險源”是指在施工生產場所、設備、設施及危險物品的使用、存儲、運輸過程中,存在潛在的、可能發生較大人身傷害和機械設備事故的因素。

二、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是根據危險源可能演變成事故,造成人身傷害及設備、設施損失的程度進行分級監控管理。一般情況下,分為1―4級,1級最重,4級較輕。

三、實行“重大危險源”監控,是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是防范重大事故發生的重要手段。項目部對重大危險源要登記建檔,進行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訂應急預案,告知施工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采取應急措施。

四、根據***風電場工程項目的施工特點,重大危險源主要有:

(1)、50T、130T、800T汽車吊等起重設備及起重作業;

(2)、中小型載人載貨車輛;

(3)、2mc以上高空施工作業;

(4)、施工現場施工用電;

(5)、其它有危險性的施工。

五、重大危險源應急防范主要包括:(1)未發生險情情況下的應急防范;(2)發生險情預兆情況的應急防范;(3)險情擴大發展情況的應急防范;(4)險情釋放和預警信號臨時解除后的應急防范等方面。

六、未發生險情情況下的防范:是積極主動地檢查、觀測,做好相關記錄,并通過有效措施下達實施監控。

七、發生險情預兆情況下的預警應急防范措施有:

(1)及時分析評估險情性質、可能發生的事故所造成的影響范圍和傷害損失程度,及時進行預警信息的發布,發布到與危險源作業部位相關的所有人員,并及時進行安全警示標識,根據事先制定的“應急預案”結合預警現場實際情況,制訂應急排查及險情發展控制措施,確定防止危險源演變成事故的撤離方案,并在預警發出后的48小時內上報到***風電場、及安裝分局主管部門。

(2)及時排查險情,控制險情發展。

(3)按確定的應急方案嚴格實施,加強監控、加密監視觀測、專人防守。

(4)必要時及時撤離人員和設備。

八、險情發展擴大情況下的應急防范:險情發出預警信號后,又有新的發展和擴大,要意識到可能是事故即將發生的臨界狀態,應迅速進行人、機、設施的撤離,并做好警戒和組織工作;

九、險情釋放和險情解除情況的應急防范:險情釋放和險情臨時解除后,要注意防止可能發生的險情,再釋放而釀成事故,應進行險情穩定性的觀測,確認穩定后,再進行相關作業和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十、“重大危險源”發出險情預警后,是事故發生的邊緣狀態,要及時、準確的分析險情性質和確定防范措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應嚴格執行,做到認真組織實施。

十一、重大危險源辨識、預知。通過科學客觀的分析,找出施工生產場所、運輸存儲、設備設施在發生事故時,可能會造成人身傷亡、經濟損失的危險因素,通過辨識,確定為“重大危險源”,進行立項監控,并告知項目部生產管理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

十二、重大危險源評估:對已確定的“重大危險源”,根據其發生事故后的性質和可能造成的人身傷害和損失程度進行危險程度評估。“重大危險源”一般分為4級:

(1)一級重大危險源為:可能造成5人以上的特大死亡事故或經濟損失超過100萬元的事故;

(2)二級重大危險源為:可能造成3~4人重大死亡事故或經濟損失在50―100萬元之間的事故;

(3)三級重大危險源為;可能造成1~2人死亡事故或經濟損失在5―50萬元之間的事故;

(4)四級重大危險源為:可能造成2人以上群傷或經濟損失在1―5萬元之間的事故。

“重大危險源”的評估,是通過工程技術部門、安全部門和綜合部等,先提出初步方案,再由項目部安全第一責任人或安全副職組織集中分析討論確認。

十三、“重大危險源”的狀態監控:是指被監控的“重大危險源”客觀地反映出:(1)危險源處于正常監控狀態;(2)是否發生過險情預兆以及險情預兆的性質和程度,是否繼續發展及頻次;(3)危險源是否已解除,何時解除,是何種原因而解除;(4)危險源釋放情況(危險源演變成事故但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失),釋放時間性質及程度;(5)危險源演變發生事故,事故性質及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程度。

十四、對“重大危險源”的狀態監控方式主要有:(1)通過人員監視、檢查、設備儀器觀測監視、安全防護設施防護等;(2)定期評估分析危險源的狀態變化情況和演變情況,應建立完整的監控臺帳;(3)險情預兆及預警,發布下達預警報告,采取緊急應對措施,進入特殊監控過程,如特殊環境、季節、雨季、泥石流區域、坍塌前的預警、高危險作業時段……,應盯崗盯班;(4)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劃定警戒區域,安排人員值班警戒;(5)組織施工人員、設備設施撤離,應及時果斷,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

十五、重大危險源預警:“重大危險源”監控是突發事故前的控制,對潛在的危險因素,演變到事故發生過程的初始狀態,應通過檢查、觀測及時發現險情。對于發生的險情預兆,應認真分析、評價,及時進行預警報告,并進行防范。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嚴格進行預警報告,及時發布預警情報,并做到及時逐級上報。

十六、預警報告:對所預知監控的重大危險源或臨時發現的重大險情,應進行密切監控,當發生險情預兆時,應進行重大危險源預警,迅速下達書面預警報告,發出預警報告的同時,在現場設置警示標識。應在發布險情預警的當天,告知險情預警部位的所有相關施工人員,并在48小時內上報分局安全管理部門。重大危險源的預警報告,由生產技術部門編制,經安全管理部門、綜合部會簽,項目經理審批后,下達實施,由安全部管理部門上報到分局主管部門。

十七、現場監控記錄:由項目部安全部門指定責任人對危險源部位,每班根據現場監控情況,如實記錄(必要時定時記錄),項目部安全管理部門,應加強現場監控記錄的管理,所記錄的事實描述,應做到及時、客觀、準確、詳細、清晰,并妥善保存備案。現場監控記錄應定期專人負責進行檢查、分析。

十八、應急預案:根據“重大危險源”的客觀存在,對已確認并立項的危險源,通過客觀、科學、全面的分析,對其存在的潛在的危險因素可能發生事故的危害性質和危害程度有足夠的認識,在辨識、評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應急預案”,“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包括:(1)安排人員進行檢查、觀察,采

用儀器設備進行檢測、觀測,設置防護設施,明確資源配置、落實責任到人;(2)發現險情預兆后應發布預警,設置安全警示,采取防護防范應急措施,加密觀測檢查,以及所采取的人員撤離、疏散、方式方法、撤離路線、通道等;(3)發生險情后的排查和控制措施;(4)事先無任何征兆突發性事故情況下,所采取的施救措施、搶險、救護等方案。應急預案中基本原則是:明確組織系統、領導職責,實施觀測、檢查、措施。必要時的撤離組織方式,做到部位名稱、地點、時間、人員、設備明確,方式方法明確具體、詳盡、可行。

“應急預案”由項目部總工或主管生產的副經理負責組織制定,生產技術部、安全部、綜合部參加,由生產技術部門負責編制,相關部門會簽,項目經理審批。

十九、“應急預案”的評審:重大危險源“應急預案”是針對重大危險源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是預防重大危險源演變發生重大事故所采取的重要防范措施,項目部應對所制定的“應急預案”進行評審會簽。“應急預案”實行動態管理,根據施工進度、客觀環境變化,設備設施狀態及變化情況進行及時修訂、補充完善。

在監控過程中的重大危險源出現險情征兆,項目部急時發出預警報告,并及時制定應急措施,其應急措施也應進行緊急評審會簽和審批。通過對急預案(應急措施)的評審,以確保其防范措施的適宜性和可靠性。

二十、“重大危險源”監控實行分工負責管理的原則,是貫徹《安全生產法》預防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項目部安全第一責任人,對監控的有效性負領導責任;項目部主管安全生產的行政副職,負責組織實施效果的管理責任,總工程師負辨識、預知、評估、應急預案的制定和預警報告的實施具體工作落實效果的責任;生產技術部門(設材部門)負責開展辨識、預知、評估、制定應急預案、預警報告及發生險情后的應急措施落實工作,對所開展的具體工作落實情況和有效性負責;設材部門根據重大危險源與各部門業務相關的內容,參加和配合生產技術部門所開展的工作,對本部門歸口管理的業務實施效果和工作實效性負責;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對重大危險源的監督管理,對日常監控工作的開展、各項措施的落實,行使監督執法權,負責及時準確向***風電場、水電*局傳遞、報告有關監控情況和規定的書面報告材料,對監督的有效性、上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負責;負責具體監控的工作人員,對所分管工作的落實和有效性負責。項目部要明確分工,要做到監控項目明確,內容準確,效果明顯,責任到人。

二十一、監控檔案管理:監控檔案是項目部管理部門對“重大危險源”實施連續監控管理的重要基礎,安全管理部門負責重大危險源的監控檔案管理,于每月30日前上報七局。

二十二、“重大危險源”監控所形成的記錄,應嚴格分工負責專人管理,除了所規定的監控記錄以外,相關會議和信息發布記錄應形成有效的文字記載,并妥善保管備案。

二十三、“重大危險源”辨識、預知、評估,應急預案(應急措施)、重大危險源程度等級確定排序、重大危險源預警所形成的記錄,項目部工程技術部門負責,“重大危險源”監控檔案,項目部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實施管理。

二十四、按分工負責管理,并協調實施,做好分工與接口銜接關系的處理,所形成的記錄在分工負責的原則下,應嚴格記錄(報告)的會簽審批制度,進行行之有效的傳遞。工程技術部、綜合部、安全部,對所形成的所有記錄應及時會簽,嚴格審批,及時傳遞,并做到生產技術部門、安全管理部門各存檔一套。

二十五、監控記錄的上報和存檔。向分局相關部門報告的重大危險源監控記錄,由項目部安全管理部門負責歸口上報,上報的記錄為:(1)《水電*局重大危險源評估及預案登記表》;(2)《重大危險源預警報告》;(3)《水電*局重大危險源監控檔案》。應按規定及時上報。

二十六、在執行“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的過程中,嚴格執行分局有關獎懲制度,對因工作不負責任、瀆職,所造成的過失和損失的責任人,按有關規定進行經濟處罰和行政處分,對監控措施落實,取得顯著成效的個人給予獎勵。

篇2:重大危險源安全檢測監控管理制度

第一條項目施工生產現場危險、危害辨識評價小組確認現場是否存在重大危險源。對確認的重大危險源及時將識別時間、源點屬性、源點位置、風險等級、所處時態、消減措施與相應要求報送質量安全環保部。

第二條、對重大危險源由公司施工項目部編制重大危險應急救援預案及應急演練方案,并由安全生產委員會組織審核,適時實施演練以驗證救援預案的可行性。由公司工程采辦部配備基本的應急救援器材、物資。

第三條、公司安全生產委員會及時審議項目單位所報的重大危險源有關情況與動態,確定消減措施的有效性,指導項目現場落實方案措施。項目現場安全員和安全監督要按方案和措施要求及時對重大危險源動態進行檢測、監控,保持檢測、監控記錄。遇險情擴大跡象,及時向項目負責人報告,同時采取恰當的避險措施,防止發生人身傷害事故。

第四條、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建立重大危險源檔案,收集、分析和保存重大危險源的控制方式方法,并保留必要的監測結果。

第五條、重大危險源所在項目部,對重大危險源危急動態隨時保持與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門的聯絡,有效進行應急處置。

篇3: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全面及時掌握本公司管轄范圍重大危險源的數量、狀況及分布,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管理,建立重大危險源早期預控機制,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發生,實現本公司安全生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根據《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號)及國家安監總局《關于開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協調字[2004]56號)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公司安全生產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根據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辯識》(GB18218-2000)的規定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對本單位下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貯罐區(貯罐)、庫區(庫)、生產場所、壓力容器等。)進行辨識,以及通過委托安全咨詢服務公司所進行的安全評價報告,可確定本公司的重大危險源所在。并應對已經確定重大危險源進行登記,建立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檔案。

第三條為切實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監管工作的領導,本公司決定成立以公司總負責人為組長,公司分管領導為副組長,以及和生產、安全、保衛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重大危險源監管領導小組;負責對重大危險源的綜合監管工作。

第四條公司的安全管理部門是公司重大危險源的綜合監管機構,對公司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綜合監管責任。

第五條對存在重大危險源的生產經營部門,其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本部門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與監控工作。

第六條公司安全管理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重大危險源的普查登記,摸清底數,掌握本公司重大危險源的數量、狀況和分部情況,建立重大危險源檔案并應向公司相關領導定期報告。

第七條公司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每年都要按照《重大危險源辯識》(GB18218-2000)標準和《關于開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協調字[2004]56號)規定,如實填報登記《重大危險源申報表》,并于每年公司規定日期前將有關材料報送公司安全主要負責人,由公司安全負責人審查、匯總報送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八條公司應定期組織開展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對構成重大危險源的生產作業場所、設備、設施、系統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參數、危險物質進行實時檢測或定期檢測,建立健全重大危險源檢測、評估、監控的日常管理體系。每兩年至少要對本單位的重大危險源委托具備安全評價資質的機構進行一次安全評估,要落實安全評估報告提出的治理整改對策措施。

第九條當本公司的重大危險源涉及的生產過程、工藝、材料、設備、防護措施和環境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國家有關法規、標準發生變化時,各單位要委托具備安全評價資質的機構重新進行安全評估,每次的安全評估報告均要報送公司安全管理部和當地安全監管部門(或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備案。

第十條公司每季必須組織有關部門對各類重大危險源開展專項安全檢查,對存在缺陷和事故隱患的重大危險源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整改,消除危險危害因素、確保安全生產。

第十一條公司主要負責人必須保證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和隱患治理整改所需的資金投入,應組織制定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與檢測監控技術管理措施,逐級落實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與檢測監控責任制。

第十二條公司主要負責人必須組織制定重大危險源安全應急預案,并要根據重大危險源的變化情況及時修訂完善;要對職工家屬進行重大危險源安全應急預案宣傳教育、定期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讓職工家屬了解、掌握重大危險源事故的應急救援程序、自救互救知識。

第十三條公司對各重大危險源的監控、治理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重在治本"的原則,要采用先進科技檢查監控手段和治理技術裝備,提高監控、治理的本質安全水平。

第十四條公司重大危險源的監管部門,必需加大對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治理整改質量的跟蹤監督力度,對因重大危險源管理監控不到位、治理整改不及時、治理整改質量不好的,不論發生事故與否,均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整改不力、監管不力責任。

第十五條公司安全管理部門必須加強職工對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治理、防災、避災及《重大危險源申報與管理》知識的教育培訓,提高職工對重大危險源事故的防控和管理能力;兩級職工安全教育培訓機構要把重大危險源管理的有關法規、標準及防控、治理知識納入年度安全培訓工作計劃組織實施、進行考核。

第十六條公司對存在重大危險源的場所、設備、設施,要按國家標準《安全標志》(GB2894-1996)、《安全標志使用導則》(GB16179-1996)、《安全色光通用規則》(GB14778-1993)等要求,在其醒目、顯著、安全位置標注安全標志和設置安全防護設施,以警示人員重視重大危險源部位的安全生產。

第十七條公司要加強在重大危險源環境、設備、設施作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和安全防護,要嚴格按照國家勞動保護和安全防護有關規定為作業人員配置齊全合格的勞動保護用品和安全防護用品;對特殊用途的勞動保護用品和安全防護用品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檢測試驗,經檢測試驗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

第十八條對于公司存在重大危險源、一旦發生事故可能危及周邊單位、居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公司重大危險源管轄相關部門,要加強與重大危險源毗鄰單位和人員的溝通聯系,及時告知他們重大危險源可能發生事故時的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應急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