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放射防護管理辦法

放射防護管理辦法

2024-07-11 閱讀 5003

第一章一般規定

第一條放射性同位素是指不包括作為核燃料、核原料、核材料的其他放射性物質;射線裝置是指*線機、加速器及中子發生器。

第二條擁有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直屬企業應成立放射防護領導小組,制定管理制度,明確有關部門職責和崗位職責,領導和協調放射防護工作。

第二章許可登記

第三條嚴格執行國家放射工作許可登記制度。凡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裝置的建設、使用與廢止、放射源的購置與拆裝處理,應到衛生、公安部門辦理登記手續。

第四條固定放射工作場所防護設施的設計應經所在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公安等部門審查,按照批準的設計方案進行施工。竣工后,應經所在地級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公安、環保等部門驗收,獲得登記許可證后方可投入運行或者使用。

第五條放射工作許可登記證每兩年到原發證部門審核一次。許可登記證不應偽造、涂改。轉讓或出租使用。如有遺失,應及時刊登公告,到原發證部門申請補發。

變更許可登記證規定的內容時,持許可登記證到原審批部門辦理變更手續。終止放射工作應向原審批部門辦理注銷許可登記手續。

第三章放射防護管理

第六條直屬企業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建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臺帳。

第七條直屬企業應至少每季度進行一次放射防護安全檢查,對從事接觸放射線作業人員配備相應的個人防護用品。

第八條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儲存場所和射線裝置的使用場所應設置防護設施,其入口處應設置放射性標志和必要防護安全連鎖、報警裝置或工作信號,并按規定進行輻射檢測。

第九條在室外、野外從事放射工作前應到安全、生產等部門辦理“中國石化射線作業許可證”(見附件1);在作業現場應劃出安全防護區域,設置危險標志和防護設施,派專人警戒。

第十條購置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設備時,應到當地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公安部門辦理有關審批手續。運輸時應使用運源專車,派專人押送,途中不應在人員密集處停留,不應在賓館飯店等公共場所過夜。

第十一條放射性同位素不應與易燃、易爆、腐蝕性物品同庫儲存。儲存場所應符合放射防護要求,不應超過該儲存場所防護設計的最大儲量。儲存場所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并安裝相應的報警裝置。

儲存室應實行雙人雙鎖制,有完善的存入、領取、歸還登記和檢查制度,做到賬物相符。

在室外、野外工作場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應于當天運回源庫。特殊情況應設臨時儲存的場所,應經安全、保衛部門檢查確認,設置放射性標志,指定專人負責保護。

廢棄的放射性同位素應當送交放射性同位素廢物管理機構或原供貨單位回收處理。

第十二條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應經過職業性健康檢查和放射防護知識及相關的法規、專業技術知識培訓合格,持有《放射工作人員證》方可上崗作業。《放射工作人員證》每年復審一次,每5年換發一次。

第十三條對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應建立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檢查檔案和個人劑量檔案。每1-2年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衛生醫療機構進行一次職業性健康體檢。

第十四條應定期進行輻射水平檢測,放射防護器材及防護用品、監測儀器的技術性能應符合有關標準要求,并按規定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和性能檢測。

第十五條應定期將個人劑量計送交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技術單位監測,將監測結果記入《放射工作人員證》中。

第十六條應建立放射性同位素泄露、丟失應急處理預案,定期開展預案演練,做好記錄和效果評價。

第十七條對可能受到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者放射損傷的人員,應立即采取隔離,醫學救治等措施。

第四章放射事故管理

第十八條發生放射事故,應按《事故管理規定》執行,放射事故具體分級見附件2和附件3,混合事故按其中高一級判定。

第十九條發生放射事故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第二十條放射事故后,應按“中國石化放射事故報告表”(見附件4)的要求,在24小時內報安全環保局并抄報集團公司職業病防治中心,同時向所在地衛生、環保和公安部門報告。

第二十一條發生放射事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賠償受害者的經濟損失及醫學檢查治療費用,并支付處理放射事故的各種費用。但如何能夠證明該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篇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1、從事放射性工作人員及放射工作管理人員要加強《職業病防治法》和國家放射衛生防護條令學習,要依法進行工作。

2、新畢業、新調入放射科、放化療科、核醫學科工作人員就業前必須進行健康查體、防護知識培訓和操作規章教育,合格后方可上崗。

3、從事放射工作人員每半年在本院進行一次體檢,每兩年到市職防院進行體檢,體檢結果記入健康檔案。

4、定期、不定期對放射工作人員組織健康療養,定期對放射工作人員進行防護知識強化教育培訓。

5、放射工作人員必須佩帶個人劑量計上崗,每兩月更換測試一次,結果記入個人劑量計檔案。沒有劑量計監測結果不能參加職業性放射病評定。無故損壞丟失者由個人負責賠嘗,不配戴個人劑量計,不準上崗。

6、新建、擴建、改建放射場所總務部必須履行預防性監督程序。更換新機器、購置放射源,醫工科必須向保健部申報,辦理使用許可證。

7、定期進行放射場所、射線裝置及影像的質量監督監測工作。若不達標,需治理后方可從業。

8、保健部負責建立從業人員放射衛生檔案、體檢和更換劑量計等工作,進行放射防護知識的強化教育管理工作,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9、醫院放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放射科、核醫學科、放療科的放化射防護問題,定期進行檢查并將考核結果與科室獎金兌現。

篇3:放射防護安全應急預案

放射防護安全應急預案

1.必須按規定正確佩戴個人劑量計,不準隨意取下或離體照射。

2.必須嚴格按規程操作輻射設備,不準違規操作,發現問題要及時報告并立即通知維修人員,不得擅自處理。

3.放射設備及相應配套設備,實行崗位負責制,嚴防被盜,丟失與破壞。

4.設備運行時必須完全處于正常狀態,不得在有隱患的狀態下工作,對其固定條件設置下劑量輸出要定期測量,校準,發現問題立即停機。

5.要重視放射性工作人員的醫療保健和身體健康,定期體檢與放射有關的特殊項目,填寫健康檔案,保證每年一個月的保健假,發現超劑量時要及時調查,并提出解決措施。診療過程中,集中精力觀察患者狀態,遇有特殊情況,應中斷診療,入機房保護病人及機器,作必要的緊急處理,將事故情況分頭告知維修技術人員或相關臨床醫生,診療結束將機器恢復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