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轉式細格柵安全操作規程
1、認真熟悉回轉式細格柵使用說明書,了解基本結構及原理。
2、回轉式細格柵操作步驟
2.1確定控制箱已通電;
2.2打開控制箱門,閉合空氣總開關及各回路空氣開關,看電壓表是否有電壓指示,如果電壓在380V左右,表明電源正常;
2.3在電壓表指示正常、故障指示燈都不亮的情況下,可進行以下操作;
2.3.1先選擇運行方式:“就地自動”、“?!?、“遠程自動”三種運行狀態供選擇?!熬偷刈詣印?現場操作運行;“遠程自動”:在中控室微機上對粗格柵進行啟停的控制,細格柵根據PLC內部程序走自動;“停”格柵停止運行。“程控”指當選擇開關置于“就地自動”時,現場將選擇開關置于“程控”,將需要啟動的設備都置于“自動”檔,需要啟動的設備有電磁閥、螺旋輸送機。
2.3.2“就地自動”用于檢修,維護保養,處理較大異物和緊急故障時使用。運行狀態置于“就地”。啟動機組,觀測機組各部分運轉情況,無異常聲響、振動。在手動狀態下正常動轉3分鐘以上,方可轉入自動狀態。在自動狀態中,操作者應觀察5分鐘以上,方可離開。
2.3.3本機正常運行時,應處于“遠程”狀態,螺旋輸送機也應處于“自動”檔狀態。
2.3.4關機:自動運行時在中控室按下停止按鈕。自動運行時需現場緊急停機時,直接快速按下“緊急停止”按鈕?,F場操作完結后,隨手關閉控制箱門。
2.4運行過程中,要定時檢查設備運轉情況,如有大塊雜物阻在轉鼓中時,應及時清理,以免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2.5螺旋輸送機各部應潤滑良好,無滲漏。運行中產生較大震動和噪音時應停機檢查。
2.6每天交班前要清理格柵前水面垃圾及地面垃圾,保持地面清潔。
篇2:格柵作業安全管理規定范本
1目的
為了防止人員墜落或因格柵跌落而導致物體打擊事件,進一步加強對格柵安裝、移動和拆除等作業的管理,特制定本規定。
2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乙烯工程建設項目。
3職責
3.1工程管理項目組負責對格柵作業進行管理控制和隨機檢查。
3.2監理單位負責對承包商提交的格柵作業方案、工作危險性分析(JHA)進行審批,并檢查確認、督促落實HSE措施。
3.3承包商負責編制格柵作業方案、開展工作危險性分析(JHA),制定并落實格柵作業HSE措施,確保本單位人員自始至終遵守。
3.4HSE管理部負責格柵作業管理規定的制、修訂工作,并對該規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4總體要求
4.1作業準備
a)承包商制定格柵作業相關施工方案和JHA。
b)格柵作業前,承包商現場作業負責人,應向參加作業所有人員進行有關的安全技術交底。
c)作業單位應預先落實相關安全防護措施,并為作業人員配備合適的勞動保護用品和設施。
d)作業單位須指定專人監護,并在作業影響區域周邊設警戒線,同時在作業區域入口設置警示牌。
4.2作業管理
a)2米以上的格柵作業,必須系掛安全帶。
b)格柵安裝必須鋪設一塊固定一塊,沒有固定的格柵嚴禁站人作業,也不得拆除臨時防護措施。
c)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應將小型工具放入工具袋內,禁止將小型工具及配件直接放在格柵上,防止墜物傷人。
d)格柵鋪設不允許上下兩層或多層同時進行交叉作業。
e)移動格柵時應有防護措施,以防止格柵及作業人員墜落。f)格柵材料應隨進度隨時運送,不得將大量材料堆放在未完工的平臺上,臨時使用的材料應妥善固定。
g)作業過程中要隨時進行場地清理,工具和切割下來的金屬材料應存放在專用器具中,而不能堆放到正在安裝或拆除過程中的格柵開口附近,防止墜落造成物體打擊及燙傷。
h)在可能的情況下,拆除一段格柵之前,要在格柵四周安裝腳手架防護欄。不可行時,要考慮采取其它的控制措施,并設置警示標志。
i)霜、雪、大風及下雨等惡劣天氣,不得進行高處格柵施工作業。
4.3預留孔、洞、口防護
a)在每一層或一個單元格柵鋪設過程中,應隨時對產生的預留孔、洞、口進行臨時封閉,如有必要下方應鋪掛安全網。如采用蓋板應固定,防止滑移。
b)對廢棄的預留孔、洞、口必須按格柵的制作規定予以永久封閉,經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4.4驗收使用
a)格柵全部安裝鋪設完畢,或局部安裝完需進入下道工序時,應由監理單位組織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b)不允許將設備等大型構件和腳手架直接放置到格柵上,以防對格柵造成損傷,也不允許在格柵上系掛物件。
c)在使用過程中,不允許對格柵隨意拆除、改動,也不允許在格柵上進行氣割作業,以防損壞格柵,留下安全隱患。
5附加說明
本規定由乙烯HSE管理部提出并歸口。
本規定起草部門:乙烯HSE管理部。
本規定起草人:李欣陳向東。
本規定審核人:張朋成。
本規定批準人:李力。
本規定解釋權歸乙烯HSE管理部。
篇3:出入場線鋼格柵安裝安全交底
本交底為廣興區間出入場線鋼格柵加工安全交底。一、本工程存在的風險點(1)人力搬運安全(2)瓦斯爆炸二、風險點預防及控制措施(1)人力搬運安全1.搬運重物之前,應采取防護措施,戴防護手套、穿防護鞋等,衣著要全體、輕便。2.搬運重物之前,檢查物體上是否有釘、尖片等物,以免造成損傷。3.應用于手掌緊握物體,不可只用手指抓住物體,以免脫落。4.靠近物體,將身體蹲下,用伸直雙腿的力量,不要用背脊的力量,緩慢平穩地將物體搬起,不要突然猛舉或扭轉軀干。5.當傳送重物時,應移動雙腳而不是扭轉腰部。當需要同時提起和傳遞重物時,應先將腳指向欲搬往的方向,然后才搬運。6.不要一下子將重物提至腰以上的高度,而應先將重物放于半腰高的工作臺或適當的地方,糾正好手掌的位置,然后再搬起。7.搬運重物時,應特別小心工作臺、斜坡、樓梯及一些易滑倒的地方,經過門口搬運重物時,應確保門的寬度,以防撞傷或擦傷手指。8.搬運重物時,重物的高度不要超過人的眼睛。9.當有兩人或兩人以上一起搬運重物時,應由一人指揮,以保證步伐統一及同時提起及放下物體。10.當用小車推物時,無論是推、拉,物體都要在人的前方。性別搬運類別單位搬運方式搬扛推或拉男單次重量Kg1550300全日重量T182030全日搬運重量和相應步行距離乘積Tm903003000女單次重量Kg1020200全日重量T81016全日搬運重量和相應步行距離乘積Tm401501600(2)瓦斯爆炸1、瓦斯工區施工應遵守下列防火安全規定:(1)、瓦斯工區必須在洞外設置消防水池和消防用砂,水池中應經常保持不小于200m3儲水量,保持一定的水壓;(2)、瓦斯工區內必須設置消防管路系統,并每隔100m設置一個閥門(消火栓);(3)、瓦斯作業區內應設置滅火器及消防設施,并經常保持良好狀態。(4)、高瓦斯地區使用防爆型施工機械設備。2、火源管理(1)、嚴禁火源進洞,洞口、洞口房、通風機房附近20m范圍內不得有火源。(2)、瓦斯工區作業人員進洞前必須經洞口檢查人員檢查確認無火源帶入洞內。3、易燃品管理(1)、瓦斯工區內不得存放各種油類,廢油應及時運出洞外,不得灑在洞內;(2)、瓦斯工區內待用和使用過的棉紗、布頭和紙張等,必須存放在密閉的鐵桶內,并由專人送到洞外處理。4、瓦斯工區進洞人員應遵守下列規定:(1)、進入瓦斯隧道的人員必須進行登記和接受洞口值班人員的檢查。不準將火柴、打火機、手機及其他易燃物品帶入洞內。隧道口周圍20m范圍內嚴禁明火。(2)、嚴禁穿著易于產生靜電的服裝進入瓦斯工區;(3)、上班人員必須由班組點名后進洞;執行進洞掛牌出洞摘牌制度;攜帶工具應防止敲打、撞擊、以免引起火花;不得在洞內大聲喧嘩。洞內出現險情或警報信號發出后,絕對服從有關人員指揮,有序撤出險區;進洞參觀人員,應進行有關防治安全常識的學習,并遵守有關安全規定。3.4.3隧道瓦斯檢測安全技術措施1、對瓦斯隧道施工必須制訂并實施相應的瓦斯檢測等制度。2、隧道內所有地點瓦斯濃度不得超過0.5%,瓦斯濃度達到0.3%時,應停止放炮;當濃度超過0.5%時,應停止工作,撤出人員,切斷電源,待采取措施處理后進行再次檢查,確認安全后方可施工。3、每班進出口各工作面(撐子面)均應安排一名專職瓦檢員跟班檢測瓦斯,瓦檢員應實行現場手上交接班制。4、所有傳感器、報警儀、甲烷測定儀均應每天調校一次,每半年送專業機構檢定一次,合格后方可使用,確保儀器準確、靈敏、可靠。5、加強對洞內死角,尤其是隧道上部、坍塌洞穴、避人(車)洞等各個凹陷處通風不良、瓦斯易積聚的地點,嚴格進行濃度檢測,如瓦斯濃度超過0.5%以上時,應立即采取局部加強通風措施進行處理,瓦斯濃度超過0.3%應安設瓦斯傳感器。6、隧道因突然停電時,現場負責人必須立即組織人員撤出隧道,瓦斯檢測人員必須立即對隧道進行人工檢測,檢測每30分鐘一次,從洞口逐漸向內進行。檢測方法按平時布置的測點進行。7、超前探孔內瓦斯檢測。超前探孔作業時,掌子面探頭必須按本方案要求設置到位;鉆孔完成后,瓦斯檢測員立即對孔內濃度進行檢測,同時做好記錄;當瓦斯檢測員發現孔內濃度超過0.3%時,必須立即報告工地負責人,工地負責人必須立即復核,并上報項目部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分析前段巖層瓦斯溢出量,以采取相應防范措施??變葷舛瘸^0.5%時,項目部必須立即報告指揮部瓦斯檢測督導小組。8、瓦斯檢查人員要做好檢查瓦斯的詳細記錄,每班要進行交接簽字,瓦斯檢測員、技術員、施工員(工班長)接班時要查閱上班的檢測記錄,并向項目經理部安全專管部門匯報。9、每天的瓦斯檢測記錄交項目經理部安全專項部門,由安全專管部門專職工程師進行數理統計和分析,提前掌握洞內瓦斯溢出的發展動態,發現有異常現象,及時向項目總工程師、項目經理提出采取措施處理的建議。10、項目經理或總工程師每天應審閱通風瓦斯日報表,進洞時必須攜帶瓦斯檢查儀進行瓦斯檢查。11、當兩臺或兩種以上瓦斯檢測儀對瓦斯濃度檢測結果不一致時,以濃度顯示值高的為準。12、瓦檢員瓦斯濃度檢測信息反饋:瓦檢員應作好人工瓦斯檢測記錄,并每天按時交技術室存檔。13、瓦斯監測專業技術人員每天要例行檢查各類傳感器、監測系統設備(含傳輸電纜)、監測探頭等,檢查安設位置是否正確、儀器有無損壞、是否失效,如發現異常,立即處理,不留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