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丙烷氣體切割操作規程
氣割時使用的預熱火焰為氧-丙烷火焰。根據使用效果、成本、氣源情況等綜合分析,丙烷是乙炔的比較理想的代用燃料,目前丙烷的使用量在所有乙炔代用燃氣中用量最大。工業發達國家早已經使用丙烷(C3H8)這種質優價廉的氣體進行火焰切割。氧-丙烷切割要求氧氣純度高于99.5%,丙烷氣的純度也要高于99.5%。一般采用G01-30型割炬配用GKJ4型快速割嘴。
與氧-乙炔火焰切割相比,氧-丙烷火焰切割的特點如下:
①切割面上緣不燒塌,熔化量少;切割面下緣黏性熔渣少,易于清除;
②切割面的氧化皮易剝落,切割面的粗糙度相對較低;
③切割厚鋼板時,不塌邊、后勁足,切口表面光潔、棱角整齊,精度高;
④傾斜切割時,傾斜角度越大,切割難度越大;
⑤比氧-乙炔切割成本低,總成本約降低30%以上。
同氧-乙炔切割相似,氧-丙烷切割按使用的割炬分為射吸式割炬和等壓式割炬,射吸式割炬大多用于手工切割,等壓式割炬大多用于機械切割。
切割時,預熱火焰開始用氧化焰(氧與丙烷混合比5:1),以縮短預熱時間。正常切割時轉用中性焰(混合比為3.5:1)。使用丙烷氣切割與氧-乙炔切割的操作步驟基本一樣,只是氧-丙烷火焰略弱,切割速度較慢一些。采取如下措施可使切割速度提高:
①預熱時,割炬不抖動,火焰固定于鋼板邊緣一點,適當加大氧氣量,調節火焰成氧化焰;
②換用丙烷快速割嘴使割縫變窄,適當提高切割速度;
③直線切割時,適當使割嘴后傾,可提高切割速度和切割質量。
篇2:易燃易爆氣體安全規定
一、氫氣、乙炔、一氧化碳等氣瓶在存放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1定期檢查滅火器,消防栓的完好情況。
2氫氣、乙炔、一氧化碳等氣瓶在存放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2.1不得敲擊,碰撞。
2.2不得和易燃物,易爆物放在一起。
2.3不得靠近熱源,氣瓶與明火的距離不得少于10米。
2.4夏季防止日光爆曬。
2.5互相混合后可能引起燃燒,爆炸氣體的氣瓶,嚴禁一起存放。
3裝有易燃、易爆氣體的氣瓶不得與帶電的物體相接觸。
4乙炔氣瓶應直立使用,不得臥放。
二、氫氣、乙炔、一氧化碳等氣瓶的運輸應遵守下列規定:
1旋緊瓶帽,輕裝輕卸,嚴禁拋、滑或碰擊。
2氣瓶閥及接頭處不得漏氣,應經常檢查絲堵和角閥,絲扣的磨損及銹蝕情況,發現損壞應立即更換。
篇3:可燃氣體氧氣含量檢測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
為規范船舶及海工(以下簡稱船舶)建造過程中艙室可燃氣體和含氧量檢測要求,確保船舶建造安全,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適用于船舶建造密閉艙室含氧量和含有易燃易爆或可燃氣體艙室氣體含量的檢測。(以下稱測氧和測爆)
3檢測儀器
測氧儀和測爆儀應經國家或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驗合格并按規定的檢驗周期進行檢驗。每次使用前應依照其使用說明書或有關資料的規定檢查儀器是否正常,待確認該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后,方可開始測檢工作。測檢結束后,再一次復核儀器的正確性,證明儀器在測檢的全過程處于正常狀態。
4檢測人員
4.1測氧和測爆由經過培訓取得檢測資質的人員實施。
4.2檢測時實行雙人工作制。檢測人員在檢測時必須有一人進行監護。監護人不需有檢測資質。
4.3檢驗人員要穿好勞動保護服裝、防滑鞋,戴好安全帽和手套,根據情況使用合格的呼吸器以及安全帶或安全索。所用手電筒或照明設備應為防爆型。
4.4進入油艙、油柜進行測氧和測爆人員嚴禁攜帶火種、手機、對講機等物品,嚴禁穿著化纖服裝和穿帶釘鞋,禁止帶黑色金屬下艙,應佩帶防毒面具。
5含氧量檢測要求
5.1合格的氧氣含量在19.5%~23%。檢測合格的艙室應在其道門口處懸掛醒目的檢測數據板,應注明船舶名稱、艙室位置、檢測數據、是否允許進入、檢測人及檢測日期等參數。
5.2船舶建造過程中,凡被封閉的油艙、隔離空艙、箱柜、容器罐等需進行作業,作業前應進行含氧量檢測,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艙作業。
5.3檢測時應先在道門口檢測,確認合格后方可深入艙室或容器內檢測。檢測人員發現測氧儀報警必須馬上撤離,待進行有效通風后繼續進行檢測;也可利用長檢測管代替人員進入艙內進行檢測(具體操作方法由各企業自定,但是有人作業的艙室必須下到艙底檢測)。
5.4已加油的油艙等存有可燃氣體的艙室進入前還應滿足可燃氣體檢驗要求。
6可燃氣體檢測
6.1凡屬下列部位,確因需要進行熱工作業及使用非防爆型電動、氣動工具和內燃機設備等,必須到所屬企業安全部門申請檢測,取得《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氧量檢測證書》后,方可施工:
6.1.1船舶建造盛裝過易燃液體、氣體的容器、管道(如油艙、油柜、油罐及液化石油氣貯罐);
6.1.2乙炔站(發生器、瓶)、制氧站、液化石油氣庫(站)周圍禁區內;
6.1.3易燃易爆和危險化學品貯存場所以及加油站、油漆間等;
6.1.4油漆、泡沫噴涂作業和使用丙酮、乙醚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場所及其周圍禁區內;
6.1.5動力管系的動力溝。
6.2申請測爆應分別符合下列條件:
6.2.1船舶分段、艙室噴涂作業后,保持了至少四小時的有效的機械排風,油漆表面基本固化,并將該艙室的通風設備關停20分鐘后再進行檢測。
6.2.2要進行熱工工作的燃油艙(柜)、污油艙(柜)、滑油艙(柜)等,已進行有效的清洗和通風除氣,所有連通的管系閥門應關閉。
6.2.3要進行熱工工作的含油管系和其它可能存在可燃物的管系及閥門等附件,必須用熱水或蒸汽沖洗,清除管系內部油氣,保持與大氣流通,并與含油艙柜拆開、隔離。
6.2.4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倉庫、區域和場所應定期申請檢測,必要時,也可隨時申請檢測。
6.3檢測程序
6.3.1測爆人員接到檢測任務后,應掌握檢測艙室存在可燃性氣體的種類及爆炸極限和所檢測部位及其相臨艙室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和有毒有害氣體,在不了解情況時,不準盲目進入。
6.3.2凡進入危險作業艙室(場所)檢測前,應先校準儀器,然后在進口處檢測氧氣和可燃氣體的濃度,當氧氣濃度在19.5%-23%,可燃氣體的濃度在爆炸下限的5%以下時,方可進入艙內檢測。
6.3.3可燃氣體檢測點選擇:
a.艙外探測:將取樣管或探頭從洗艙孔放入艙內,取樣部位每艙應至少選艙的前后端各一處,每處一般測上、中、下三點。
b.進艙探測:在艙外探測可燃氣體的濃度不超過爆炸下限5%,艙內測量選擇的測點應為油管口附近、洗艙“盲區”和艙內油氣積聚處所。
c.在艙室各測點的讀數中選大者為該艙記錄。
7允許熱工作業檢測條件
需熱工作業的艙室或場所,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7.1艙內或容器內含氧量達到19.5%~23%;
7.2已經檢測可燃氣體未超過爆炸下限的1%且再無產生易燃氣體的途徑,并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方可進行。
8檢測證書的簽發和失效
8.1每次檢測完畢,測爆、測氧人員必須在《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量檢測證書》上根據測得數據做出準確的鑒定,合格后簽證。
8.2可燃氣體檢測證書,只能證明檢測后簽發證明書上所指艙室(場所)內的可燃氣體處于相應的安全范圍,并不保證該艙室內的可燃氣體(石油氣、油漆溶劑)在檢測后保持永遠不變。因此,對允許熱工工作的艙室(場所)及周圍區域內,在施工前(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復測,發現疑問應立即停止施工,再次申請復測。待可燃氣體排出并經檢測合格符合要求時方可繼續施工。施工前要認真檢查現場各種消防設施的完備性,以便采取應急措施。證書簽發后,如在證書所指的艙室(場所)內發現任何在檢測時已關閉或關緊的管道和閥門被開啟、損壞致使油類或石油氣重新進入時,證書則失效。
8.3證書簽發的部位,不應包括各種管系、泵及其人員進不去和儀器擺不進的狹小部位,所以對這些部位的熱工工作應特別注意。事前必須采取通風和一端拆開等措施。
8.4熱工工作的標準,必須嚴格要求,嚴加控制。熱工工作的艙室(處所)可燃氣體濃度不準超過可燃氣體爆炸下限的1%。
8.5熱工作業的艙室應有良好的通風,必要時,應采取機械排風和開工藝孔等措施。
9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