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點位修復系統操作安全注意事項
1、操作人員要求:
本設備的操作人員必須為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至少2人進行配合操作本機器。
2、操作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
(1)設備啟用前必須先將主機輪子鎖住,確保收線時主機不被拉動。
(2)連接或拆卸各部分電纜接頭前,務必確保設備處于斷電狀態。
(3)啟動收線前,務必確保調速旋鈕處于最低速狀態。
(4)充氣時,需按著充氣按鍵。釋放充氣按鍵5秒之后讀取屏顯氣壓值,該值為氣囊氣壓有效數據。氣壓值小于閾值,繼續充氣,直到氣壓值達到閾值。單次充氣時間建議不超過1分鐘。每種氣囊工作參數參見下表。
(5)使用完畢須檢查電纜線磨損情況,電纜線航插和電纜盤內圈繞線部分,如發現電纜損壞需及時更換。
(6)避免泥水進入控制盒,如有,需及時清理。
篇2:某礦煤氣管道嚴密性試漏規定
1、根據《工業企業煤氣安全規程》要求,新建改建和大中修后的煤氣設施必須經過檢查后進行嚴密性試驗,符合安全要求后,才能投入運行。2、管道系統施工完畢,應進行檢查,對管道各處連接部位和焊縫,經檢查合格后,才能進行試驗,試驗前不得涂漆。3、試驗前應制定試驗方案,附有試驗安全措施和試驗部位的草圖,征得安全部門同意后才能進行;各種管道附件、裝置等,應分別單獨按照出廠技術條件進行試驗;4、試驗前應將不能參與試驗的系統、設備、儀表及管道附件加以隔斷。安全閥、泄爆閥應拆卸,設置盲板部位應有明顯標記和記錄。5、管道系統試驗前,應用盲板與運行中的管道隔斷;6、管道以閘閥隔斷的各個部位,應分別進行單獨試驗,不得同時試驗相鄰的兩段。在正常情況下,不應在閘閥上堵盲板,管道以插板或水封隔斷的各個部位,可整體進行試驗;7、用多次全開、全關的方法檢查閘閥、插板、蝶閥等隔斷裝置是否靈活可靠;檢查水封、排水器的各種閥門是否可靠;8、清除管道中的一切臟物、雜物,放掉水封里的水,關閉水封上的所有閥門,檢查完畢并確認管道內無人,關閉人孔后,才能開始試驗;10、試驗過程中如遇泄漏或其他故障,不得帶壓修理,測試數據全部作廢,待正常后重新試驗。11、架空煤氣管道嚴密性試驗允許泄漏率標準應遵守表1的規定:表1管道計算壓力pa(kg/cm2)管道環境試驗時間(h)每每小時平均泄漏率(%)備注<105(1.02)室內外、地溝、及無圍護結構的車間21≥105(1.02)室內及地溝室外及無圍護結構的車間24240.250.512、煤氣管道設施嚴密性試驗計算公式:A=1/t(1-P2•T1/P1•T2)100%式中:A——每小時平均泄漏率(%);P1,P2——試驗開始、結束時管道內氣體的絕對壓力[Pa(kg/cm2)];T1,T2——試驗開始、結束時管道內氣體的絕對溫度(K);t——試驗時間(h)。
篇3:煤層管道氣集輸安全規程范本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煤層氣采氣管線、集氣管線、集氣站、中心處理站等煤層氣田集輸系統的安全生產的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采用地面鉆采方式開發的、未受煤炭采動影響區域所產的煤層氣地面集輸系統。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50058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
GB50183石油天然氣工程設計防火規范
GB50350油氣集輸設計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20**年11月1日起施行)
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7號2004年1月13日起施行)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號?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煤層氣Coalbedmethane
本標準所稱煤層氣是指與煤炭共伴生、賦存于煤層及圍巖中、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混合氣體。
3.2采氣管線Gasflowlines
從煤層氣井場出站截斷閥到集氣站進站截斷閥之間的管線。
3.3集氣管線Gasgatheringlines
從集氣站到中心處理站之間的管線。
3.4集氣站場Gasgatheringstations
收集若干口煤層氣井所產煤層氣并具有收集、增壓、儲運等功能的站、庫、廠、場。
3.5中心處理站Centralgatheringstations
收集若干個煤層氣集氣站的煤層氣并具有脫水、除塵、增壓等功能的場所。
3.6置換Replacement
用氮氣等惰性氣體將作業管道、設備等集輸系統內的空氣或可燃氣體替換出來的一種方法。
4一般規定
4.1一般要求
4.1.1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4.1.2企業應依法達到安全生產條件,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完備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專、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4.1.3按相應的規定和要求進行安全生產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采取糾正措施,并限期整改。
4.1.4進行全員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普及安全生產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進行專業技術、技能培訓和應急培訓;特種作業人員應持證上崗;高危險崗位、重要設備和設施的作業人員,應經過安全生產教育和技能培訓,符合《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
4.1.5編制安全生產發展規劃和年度安全生產計劃,按規定提取、使用滿足安全生產需求的安全專項費用,改善安全生產條件。
4.1.6煤層氣集輸工程設計、施工和工程監理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業主應對其安全生產進行監督管理。新建、改建、擴建煤層氣集輸工程應將安全技術設施和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
4.1.7煤層氣集輸工程項目投標時,業主應對承包商的資質和安全生產業績進行審查;簽約同時簽訂安全合同,明確安全生產要求,在項目實施中對承包商的安全生產進行監督管理,保證安全生產。
4.1.8業主和承包商應分別建立煤層氣集輸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4.1.9使用電氣設備應符合防火防爆安全技術要求。
4.1.10應配備消防設施、器材,制定防火防爆應急預案并加強演練。防火防爆措施的采用及消防設備配備應根據作業性質和危險分析結果確定。
4.1.11作業區域內禁止煙火,禁止使用一切可能產生電火花的設備(包括移動電話等),禁止使用閃光燈,作業人員所穿衣服應具有防靜電功能。
4.1.12發生事故后,應按規定及時報告,并按程序進行調查和處理。
4.1.13應對作業活動和設施運行實施風險管理,根據作業風險程度建立風險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制度,并對承包商的活動和服務所帶來的風險和影響進行管理。風險管理過程應包括危險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制定風險控制措施等。
4.2應急管理
4.2.1應系統地識別和確定潛在突發事件,并充分考慮作業內容、環境條件、設施類型、應急救援資源等因素,編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符合國家現行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4.2.2煤層氣企業及生產作業單位應配備專職或兼職應急人員并與專業應急組織簽訂應急救援協議,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
4.2.3當發生事故或出現可能引發事故的險情時,應按應急預案的規定實施應急處置和響應,防止事態擴大,控制衍生的事故,避免人員傷亡和減少財產損失。
4.2.4進行應急培訓,員工應熟悉相應崗位應急要求和措施;定期組織應急演習,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
5管線
5.1選線
5.1.1線路走向應結合地形、工程地質、沿線井場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運輸、動力等條件確定最優線路。
5.1.2線路應盡量順直、平緩、減少與天然和人工障礙物的交叉。
5.1.3線路必須避開重要的軍事設施、易燃易爆倉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區域。
5.1.4線路應避開飛機場、火車站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區域;當受條件限制管道需要在上述區域內通過時,必須征得主管部門同意,并采取安全保護措施。
5.1.5管線不宜利用現有鐵路(公路)的涵洞穿越,如果需要利用穿越時,應符合有關規定。
5.1.6應盡量避開地下雜散電流干擾大的區域;避不開時應采取符合標準、規范的排流措施。
5.2材料
5.2.1煤層氣采氣管線和集氣管線所采用的管道及管道組件的材質選擇應根據使用壓力、溫度、煤層氣特性、使用地區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采用的材料的強度、壽命應滿足安全要求。材料生產企業應按相應標準的規定提供產品質量證明書。
5.2.2選用的管道附件應符合安全標準并提供質量證明書。
5.2.3管道材質應滿足當地的抗震要求。
5.2.4穿越鐵路、公路、大型河流及人口稠密區時,應采用鋼管。
5.3管線敷設
5.3.1集輸管道宜采用埋地方式敷設,特殊地段也可以采用土堤、地面、架空等方式敷設。埋地管線坡度應根據地形的要求,采用彈性敷設,管線埋地深度應在凍土層以下,但埋深點也不宜太深。管溝邊坡1:0.67,溝底寬度0.7m。
5.3.2管道改變方向時,應優先采用彈性敷設(R≥1000D),垂直面上彈性敷設管道的曲率半徑應大于管道在自重作用下產生的撓度曲線的曲率半徑。在彈性敷設受地形、地物及場地限制難以實現時,應優先采用曲率半徑不小于30D的現場冷彎彎管,其次可采用曲率半徑為5D的熱煨彎管。管道不允許采用蝦米彎,不應采用斜口連接。
?5.3.3管線敷設應滿足抗震要求。
5.3.4管線采用陰極保護時,在河流及其它非常潮濕的地段,設置絕緣法蘭,使各個管段的保護相對獨立,防止漏電時整個系統失效。
5.4穿(跨)越
5.4.1管線穿越干線公路及其它一般機動車通行的道路時,應將管線置于套管或涵洞內,套管頂距公路路面不小于1.2m,且兩端應伸出路基兩邊1.5m左右,同時套管兩端采用瀝青麻刀封堵以防止套管內積水造成管線腐蝕。
5.4.2穿(跨)越河流應根據河流溝渠情況采用不同的穿越方式。管線在穿越河流溝渠時應置于套管內穿越,且套管兩端應伸出河流溝渠岸基1.5m左右,同時套管兩端采用瀝青麻刀封堵以防止套管內積水造成管線腐蝕。
5.4.3管線套管穿越鐵路、干線公路、河流時,應在套管較高的一端設置檢漏點。
5.5線路標志與防腐
5.5.1管道沿線應設置里程樁、轉角樁、標志樁。里程樁一般每500m一個,可與陰極保護測試樁結合設置。
5.5.2鋼制埋地集輸管線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防腐絕緣與陰極保護的規定。
5.5.3管道陰級保護電位達不到規定要求的,經檢測確認防腐層發生老化時,應及時安排防腐層大修。
5.5.4集氣站的進出站兩端管線,應加裝絕緣接頭,確保干線陰極保護可靠性。
5.5.5裸露或架空的管道應有良好的防腐絕緣層。帶保溫層的,應有良好的防水措施。
6站場
6.1選址及布局
6.1.1在煤層氣田地面建設總體規劃以及所在地區城鎮規劃、集輸管道走向的基礎上,結合地形、地貌、工程和水文地質條件統一規劃布置站場,并遠離地質災害易發區,在站場服務年限內避免受采空區、采動區的影響,確保站場安全。
6.1.2集氣工程中的集氣站、計量站、清管站、配氣站等站場宜布置在人員集中場所及明火或散發火花地點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與相鄰居民點、工礦企業和其他公用設施的防火間距應大于30m。
6.1.3站場內的平面布置應與總工藝流程相適應,做到場區內外物料流向合理,管理和維護方便。宜根據不同生產功能和特點,分別相對集中布置,形成不同的生產區和輔助生產區。
6.1.4站場內通道寬度宜結合生產、防火和安全間距要求合理確定。
6.1.5站場的防洪設計標準應根據站場規模和受淹損失等因素綜合考慮,集氣站重現期為10~25年,中心處理站重現期為25~50年。
6.2設備
6.2.1站場設備應由具備資質的企業生產,出具產品合格證書并滿足安全要求。
6.2.2容器、管道和裝卸設施等須安裝防靜電接地裝置,并滿足接地電阻要求,應定期由具備資質的單位進行安全測試。
6.2.3梯子、棧橋和護欄應齊全、可靠,安全通道應暢通。
6.2.4機電設備轉動部位應有防護罩,并安裝可靠。
6.2.5安全閥、溫度計和壓力表應在校驗有效期內使用,并定期進行校驗。
6.2.6對調節閥、減壓閥、安全閥、高(低)壓泄壓閥等主要閥門應按照相應運行和維護規程進行操作和維護,并按規定定期校驗。
6.2.7應定時記錄設備的運轉狀況,定期分析主要設備的運行狀態。
6.2.8站場的進口處,應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牌及進站須知,并應對進入煤層氣站的外來人員告知安全注意事項及逃生路線等。
6.2.9站場供配電
6.2.9.1站場的供電負荷和供電電源應根據GB50350確定。
6.2.9.2配電室應設應急照明,門應外開,應采用不能開啟的自然采光窗。電容器室應通風良好。
6.2.9.3電纜溝應無積水,地溝應封堵,定期檢驗地溝可燃氣體濃度,避免溝內竄氣。
6.2.9.4用電設備及線路走向應合理,導體選擇及線路敷設應符合安全規定,線路應無老化、破損和裸露現象。
6.2.10儀表間、閥組間等封閉場所和相對密度大于1.0非封閉空間,應設置可燃氣體探測報警系統。
6.3安全措施
6.3.1集氣站(場)安全措施
6.3.1.1集氣站(場)內管線的吹掃、試壓應編制作業方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
6.3.1.2強度試驗和氣密試驗時發現管線泄漏,應查明原因,制定修理方案和安全措施后方可進行修理。
6.3.1.3站(場)應設置圍墻或圍欄,圍欄應采用非燃燒材料,站(場)應設置安全警示標志。
6.3.2增壓安全措施
6.3.2.1煤層氣增壓的壓縮機應允許氣體組分、進氣壓力、進氣溫度和進氣量有一定的波動范圍。
6.3.2.2根據氣源穩定程度和進氣量的大小選用相應的壓縮機。
6.3.2.3壓縮機的吸入口應有防止空氣進入的措施及可靠的防靜電裝置。
6.3.2.4壓縮機的各級進口應設凝液分離器或機械雜質過濾器。
6.3.2.5壓縮機啟動及事故停車安全聯鎖應完好。
6.3.3儲氣安全措施
6.3.3.1煤層氣壓力儲罐(球罐、臥式罐)應裝有緊急放空、安全泄壓設施及壓力液位顯示儀表。
6.3.3.2煤層氣儲罐、氣柜應有良好的防雷、防靜電接地裝置。
6.3.3.3煤層氣儲罐(柜)檢修動火時,應經放空、清洗、強制通風,并檢驗氣體中可燃介質濃度低于爆炸下限的20%為合格。凡與外界可燃氣體連通的進、出口法蘭應加鋼制盲板隔離并確保密封有效。
6.3.3.4加強氣柜的使用與安全管理,水槽內要保持正常水位,冬季要有保溫防凍措施。固定式儲罐應有噴淋水或遮陽設施。
6.3.3.5煤層氣儲罐區應有醒目安全警示標志。
6.3.4應配備相應的消防設施。
7投產與運行
7.1投產條件
7.1.1管道與設備強度和嚴密性試驗合格。
7.1.2具備安全措施和制訂應急預案。
7.1.3各單體設備、分系統試運行正常、設備工作狀態良好,集輸系統整體聯合試運正常。
7.1.4集氣管線全線應進行試壓、清管。
7.2置換
7.2.1應對管道內的空氣進行置換,避免空氣與煤層氣混合。進行氮氣置換時,置換速度應不大于5m/s。
7.2.2向管道內注氮時,進入管道的氮氣溫度不宜低于5℃。
7.2.3置換過程中的混合氣體應利用放空系統放空,并以放空口為中心設立隔離區并禁止煙火。
7.2.4置換進行時管道中氮氣的排放應防止大量氮氣聚集造成人員的窒息。管道中氮氣量過大時應考慮提前多點排放。
7.3運行
7.3.1管線的監控
7.3.1.1重要工藝參數及狀態,應連續檢測和記錄。
7.3.1.2各類集輸管線應根據沿線情況定期對管道進行巡線檢查,但每季度應至少徒步巡查一次。在雨季、汛期或其它災害發生時應加密巡查。
7.3.1.3對裝有陰極保護設施的管線,應定期對管道保護電位進行測試。
7.3.2站場的監控
7.3.2.1壓力、計量儀表靈敏準確,設備、管匯無滲漏。站場應根據集輸流程分布情況,設置限壓放空和壓力高、低限報警設施。
7.3.2.2站場內的分離器、線路分水器應定時巡查,及時將污水排放,并有防止冰凍的措施。
7.3.2.3站場應設置避雷裝置,采取防雷擊感應電流的措施,保護站內設備和作業人員安全。防雷擊接地措施不應影響干線管道陰級保護效果。
7.3.2.4站場管網接地應可靠穩定。
7.3.2.5站場工藝裝置區、計量工作間等爆炸危險區域內的電氣設備及照明應采用防爆電器,其選型、安裝和電氣線路的布置應符合GB50058要求。
7.3.2.6站場內的煤層氣系統應設置緊急放空系統或放空火炬,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石油天然氣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183的有關規定。
8維護與搶修
8.1合理配備專職維搶修隊伍,并定期進行技術培訓。
8.2應合理配備搶修車輛、設備、機具、物資等裝備,并定期進行維護保養。
8.3維搶修現場應采取保護措施,劃分安全界限,設置警戒線、警示牌。進入作業場地的人員應穿戴勞動防護用品。與作業無關的人員不應進入警戒區內。
8.4應制定相應的搶修安全措施和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