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礦地表觀測站建立方案模版

煤礦地表觀測站建立方案模版

2024-07-13 閱讀 2479

為更好的掌握地表巖層移動的基本規律,建立地表移動與變形觀測站進行現場觀測,是依據《煤礦安全標準化基本要求》,有效的收集采空區地表巖層沉陷變化數據,建立健全相關數據資料及臺賬。本方案建立的目的是針對已回采的9煤1901、1902、1903、2901、2903工作面采空區和目前回采的16煤工作面在形成采空區后,兩個水平之間的巖層應力關系對地表產生的影響做出準確判斷,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有利開展。

一、觀測區域概況?1、9煤各工作面采空區分布位于井田北部和南部,北部由1901、1902、1903、三個工作面采空區,南部有2901、2903兩個工作面采空區,16煤目前設計三個工作面分別為11601、11602、11603回采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與9煤三個工作面基本形成垂疊關系。地表為高原侵蝕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區分為低矮山丘,北部區地表無建(構筑)物,南部區位于2093工作面采空區地表上方中部段建立一個垃圾焚燒廠面積約為:0.044平方公里,位于西部段建立一個垃圾廠辦公樓面積為302㎡目前該區域地表巖層處于穩定狀態。2、地表裂隙情況目前地表裂隙主要分布于北部區域1901及1903工作面采空區地表中段部位,距2015年7月回采完畢至今共計產生23條裂隙,共分兩個區域一區長度均為32m-85m;;二區長度均為186.5m;寬度均為0.2m-0.7m,其走向均為東西走向,現已治理完畢,該區域未目前發現新增的其他裂隙。2.地表巖石移動參數走向移動角δ=75°,上山移動角γ=75°,下山移動角β=75°-0.6°α,表土移動角φ=45°,充分采動δ=55°,最下沉角θ=90°-0.5°α二、地表移動觀測站設計1、觀測站設置所需要資料

圖紙資料采掘工程平面圖、井上下對照圖(開采工作面設計圖、采掘進度計劃)采區地質資料及工作面地質說明書、地質地形圖等測繪資料礦區控制點、已有的地表移動觀測資料及參數等

2、觀測站分類及布設的形式按觀測站設置的地點:

地表移動觀測站

按照觀測的時間:

普通觀測站

按照布設的形式:

網狀觀測站

本次布設網狀觀測站,觀測線由走向線和傾向線組成,兩條線相互垂直,可以較好的反映觀測地區的變形沉陷等相關信息。

3、應將設計的觀測站標定到實地,方法是:在(采掘工程平面)(井上下對照圖)圖上設計觀測站,方可從觀測站附近的礦區控制點采用GPS確定臨時控制點,通過控制點依次標定出各觀測點,并給以編號,對于埋點的要求是:在觀測期間能可靠保存,并和地表牢固結合便于觀測,一般高于地面10~20cm,在較高的地區應考慮測點下沉后被淹沒的可能預留部分應加高。

埋點時在標定的位置上挖一個直徑0.2~0.3m,深度不小于0.6m的坑,用混凝土灌注,中間用16~20mm的鐵桿作標志,中間頂部加工成球形刻十字細槽,作為測點標志的中心。標志基準點澆灌深度應在表土層以下0.5m左右,周圍填緊土石,以防測點受到其他影響。

三、地表移動觀測站的觀測工作

1、連接測量

以單測回與三角點固定目標連測方向,采用GPS進行觀測,每個觀測站不少于三次靜態GPS接收測量,建立等級為C級網精度標準進行施測。

在觀測線附近不受采動影響的區域布置相互通視的2個觀測站控制點,其位置的選擇既要考慮便于與各觀測測點聯測,又要使其在觀測期間能可靠保存。由于觀測站控制點保存時間較長(至地表移動結束),所以對測點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1)便于觀測高程和丈量距離,要使標志點露出地表不會被破壞。

(2)在觀測期間能可靠保存,并和地面牢固結合,埋在凍土線以下,底部夯實夯牢。?

?(3)對控制點和工作測點制定可靠的保護措施,避免外界對其破壞。?

(4)為了保證所獲得觀測資料的準確性,觀測站的各項觀測應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并力爭做到高程測量和平面測量同時進行。

2、觀測站觀測周期

觀測周期及時間

觀測內容

設站觀測時間一天

與礦區控制點聯測

觀測周期為每2-3個月

全面觀測兩次、預測

觀測周期在采動前

全面觀測兩次

3、觀測成果整理

每次觀測后,要及時進行計算和繪制移動數值、建立觀測記錄及臺賬,并對每次觀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便獲得觀測站受開采影響的移動變形發展過程最終值。

附采空區地表裂縫臺賬及觀測站觀測記錄;

篇2:觀測站職責

地面站

1.按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及不問類塑站的觀測任務做好地面氣象觀測工作。承擔預約航空預報任務。

2.按規定及時、準確傳輸氣象觀測信息。

3.按規定完成本站地面觀測資料的輸錄、預審、整編等工作。

4.承擔本站所需氣象觀測設備、器材年度計劃的申報,設備器材的領取、保管、維護、送修和送檢工作。

5.處理_級審核部門的查詢,做好氣象資料的服務工作。

探空站

1.按高空氣象觀測規范及有關要求做好高空氣象觀測工作。

2.按規定及時、準確傳輸高空氣象觀測資料。

3.按規定完成本站所需氣象觀測報表的輸錄、預審整理等工作。

4.按規定承擔本站所需氣象觀測設備、器材年度計劃的申報,設備器材的領取、保管、維護、送修和送檢工作。

5.處理上級審核部門的查詢,做好氣象資料的服務。

篇3:煤礦地表觀測站建立方案模版

為更好的掌握地表巖層移動的基本規律,建立地表移動與變形觀測站進行現場觀測,是依據《煤礦安全標準化基本要求》,有效的收集采空區地表巖層沉陷變化數據,建立健全相關數據資料及臺賬。本方案建立的目的是針對已回采的9煤1901、1902、1903、2901、2903工作面采空區和目前回采的16煤工作面在形成采空區后,兩個水平之間的巖層應力關系對地表產生的影響做出準確判斷,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有利開展。

一、觀測區域概況?1、9煤各工作面采空區分布位于井田北部和南部,北部由1901、1902、1903、三個工作面采空區,南部有2901、2903兩個工作面采空區,16煤目前設計三個工作面分別為11601、11602、11603回采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與9煤三個工作面基本形成垂疊關系。地表為高原侵蝕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區分為低矮山丘,北部區地表無建(構筑)物,南部區位于2093工作面采空區地表上方中部段建立一個垃圾焚燒廠面積約為:0.044平方公里,位于西部段建立一個垃圾廠辦公樓面積為302㎡目前該區域地表巖層處于穩定狀態。2、地表裂隙情況目前地表裂隙主要分布于北部區域1901及1903工作面采空區地表中段部位,距2015年7月回采完畢至今共計產生23條裂隙,共分兩個區域一區長度均為32m-85m;;二區長度均為186.5m;寬度均為0.2m-0.7m,其走向均為東西走向,現已治理完畢,該區域未目前發現新增的其他裂隙。2.地表巖石移動參數走向移動角δ=75°,上山移動角γ=75°,下山移動角β=75°-0.6°α,表土移動角φ=45°,充分采動δ=55°,最下沉角θ=90°-0.5°α二、地表移動觀測站設計1、觀測站設置所需要資料

圖紙資料采掘工程平面圖、井上下對照圖(開采工作面設計圖、采掘進度計劃)采區地質資料及工作面地質說明書、地質地形圖等測繪資料礦區控制點、已有的地表移動觀測資料及參數等

2、觀測站分類及布設的形式按觀測站設置的地點:

地表移動觀測站

按照觀測的時間:

普通觀測站

按照布設的形式:

網狀觀測站

本次布設網狀觀測站,觀測線由走向線和傾向線組成,兩條線相互垂直,可以較好的反映觀測地區的變形沉陷等相關信息。

3、應將設計的觀測站標定到實地,方法是:在(采掘工程平面)(井上下對照圖)圖上設計觀測站,方可從觀測站附近的礦區控制點采用GPS確定臨時控制點,通過控制點依次標定出各觀測點,并給以編號,對于埋點的要求是:在觀測期間能可靠保存,并和地表牢固結合便于觀測,一般高于地面10~20cm,在較高的地區應考慮測點下沉后被淹沒的可能預留部分應加高。

埋點時在標定的位置上挖一個直徑0.2~0.3m,深度不小于0.6m的坑,用混凝土灌注,中間用16~20mm的鐵桿作標志,中間頂部加工成球形刻十字細槽,作為測點標志的中心。標志基準點澆灌深度應在表土層以下0.5m左右,周圍填緊土石,以防測點受到其他影響。

三、地表移動觀測站的觀測工作

1、連接測量

以單測回與三角點固定目標連測方向,采用GPS進行觀測,每個觀測站不少于三次靜態GPS接收測量,建立等級為C級網精度標準進行施測。

在觀測線附近不受采動影響的區域布置相互通視的2個觀測站控制點,其位置的選擇既要考慮便于與各觀測測點聯測,又要使其在觀測期間能可靠保存。由于觀測站控制點保存時間較長(至地表移動結束),所以對測點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1)便于觀測高程和丈量距離,要使標志點露出地表不會被破壞。

(2)在觀測期間能可靠保存,并和地面牢固結合,埋在凍土線以下,底部夯實夯牢。?

?(3)對控制點和工作測點制定可靠的保護措施,避免外界對其破壞。?

(4)為了保證所獲得觀測資料的準確性,觀測站的各項觀測應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并力爭做到高程測量和平面測量同時進行。

2、觀測站觀測周期

觀測周期及時間

觀測內容

設站觀測時間一天

與礦區控制點聯測

觀測周期為每2-3個月

全面觀測兩次、預測

觀測周期在采動前

全面觀測兩次

3、觀測成果整理

每次觀測后,要及時進行計算和繪制移動數值、建立觀測記錄及臺賬,并對每次觀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便獲得觀測站受開采影響的移動變形發展過程最終值。

附采空區地表裂縫臺賬及觀測站觀測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