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危害告知制度編制要點范例
1、編制要點
(1)明確職業危害告知制度的目的、依據。
(2)明確對從業人員職業危害告知的范圍。
(3)明確對從業人員職業危害告知的形式及要求。
(4)明確職業危害如實告知的內容(包括: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其后果、職業危害防護措施、待遇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結果等)。
2、范例
職業危害告知制度
為了有效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防止發生職業危害,切實保護企業員工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職業病防治法》和《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一、企業應當為員工創造符合國家職業健康標準和健康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健康保護的權益。
二、崗前告知
1、企業人事管理部門與新老員工簽訂合同(含聘用合同)時,應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其后果、職業危害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并在勞動合同中寫明。
未與在崗員工簽訂職業危害勞動告知合同的,應按國家職業危害防治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與員工進行補簽。
2、企業員工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危害的作業時,企業人事管理、職業健康管理等部門應向員工如實告知其現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并簽訂職業危害因素告知補充合同。
二、現場告知
1、企業在生產車間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職業健康管理機構負責公布有關職業危害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以及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和評價的結果。各有關部門及時提供需要公布的內容。
2、職業健康管理機構在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崗位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和應急處置措施等內容。
三、健康體檢結果告知。
如實告知員工職業健康檢查結果,發現疑似職業危害的及時告知本人。員工離開本企業時,如索取本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企業應如實、無償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復印件上簽章。
四、職業健康管理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對各項職業危害告知事項的實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確保告知制度的落實。
五、職業健康管理機構對接觸職業危害的員工進行上崗前和在崗定期培訓和考核,使每位員工掌握職業危害因素的預防和控制技能。
六、因未如實告知從業人員的,從業人員有權拒絕作業。企業不得以從業人員拒絕作業而解除或終止與從業人員訂立的勞動合同。
篇2:職業危害警示告知制度
為了有效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切實保護本礦員工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本礦所屬各單位應當為員工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衛生保護。
2、本礦與已進、新進本礦的員工簽訂職業病危害勞動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后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職工,并在勞動合同中寫明。
未與在崗員工簽訂職業病危害勞動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應按國家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與員工進行補簽。
3、本礦員工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時,人事處應向員工如實告知現從事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所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并簽訂職業病危害因素勞動變更職業病危害因素告知補充合同。
4、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
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對作業人員進行告知。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5、本礦安監等單位應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各單位職業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實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指導,確保告知制度的落實。
6、本礦培訓中心每年對員工進行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的培訓、考核,使每位員工掌握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預防和控制技能。
篇3:某某工廠職業危害告知申報管理制度
1、目的
為提高某工廠職業病防治水平,確保員工知悉工作場所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后果,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降低職業危害風險,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監督,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某工廠有限責任公司各部門(以下簡稱各部門)。
3、工作職責
3.1某工廠安全管理委員會是某工廠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機構,監督和指導各部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做好職業危害辨識、告知與申報工作;
3.2各部門應按照事業部職業危害告知與申報管理制度落實告知和申報工作。
4、工作內容
4.1職業危害辨識:
4.1.1職業危害因素的概念與分類
職業危害因素是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衛法監發[20**]63號令)確認的概念與分類目錄,經過崗位辨識確認的職業危害因素。
4.1.2職業危害因素辯識的范圍
職業危害因素的辯識要體現整體性、系統性、全面、全過程的特點,職業危害因素辯識的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4.1.2.1建設項目職業危害專篇設計中分析出的職業危害因素,參照建設項目職業危害專篇設計,以及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報告進行分析;
4.1.2.2按照廠區功能分區(生產、輔助設施)布置,包括前處理,灌裝間、危險品庫房、化驗室等區域,涉及高溫、有害物質、噪聲、易燃易爆、危險品的設施,以及風向、安全距離、衛生防護距離等;
4.1.2.3生產衛生設施;
4.1.2.4生產工藝過程,涉及物料(毒性、腐蝕性、燃爆性)、溫度、壓力、及控制條件、事故及失控狀態等,詳見《某工廠職業危害因素識別與職業病辨別表》。
4.1.2.5生產設備及裝置,涉及高溫、低溫、腐蝕、高壓、振動、關鍵部位的備用設備、控制系統、操作環境、檢修和故障處理、失誤時的緊急異常情況等,詳見《某工廠職業危害因素識別與職業病辨別表》。
4.1.2.6特殊單體設備及裝置,涉及制冷間、危險品庫、化驗室。
4.1.3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前準備
在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前,各部門負責此項工作的兼職管理人員應作好以下準備:
4.1.3.1各級管理者要高度重視,在人員、時間和其他資源上給予支持和保證;
4.1.3.2由懂專業、有經驗的人員組成辨識小組,包括生產經理、技術經理、設備經理、兼職安全員、班組長等;
4.1.3.3辨識和應用的法律法規,基本覆蓋本工廠的所有生產、作業及設備設施等;
4.1.3.4參加辨識的員工掌握辨識范圍和類別的基本情況,了解法律法規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面對作業環境的具體要求;
4.1.3.5資料準備齊全。
4.1.4職業危害因素辨識方法:
4.1.4.1調查法:辨識小組按上述內容在現場進行調查、辨識;
4.1.4.2安全檢查表辨識法:辨識小組按上述內容進行辨識;
4.1.4.3經驗法:辨識小組按上述內容,結合以往經驗進行辨識;
4.1.4.4其它可行的辨識方法。
4.1.4.5職業危害因素辨識每年組織進行一次。
4.2職業危害告知:
4.2.1告知的內容:
4.2.1.1某工廠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4.2.1.2作業場所設備操作規程及安全操作技術規程;
4.2.1.3職業危害因素名稱及其可能導致的職業病;
4.2.1.4職業病防護措施、應急救援措施等;
4.2.1.5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或評價結果;
4.2.1.6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結果。
4.2.2告知方式:
4.2.2.1在生產車間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或警示標志牌等方式;
4.2.2.2通過專業培訓或書面通知等方式;
4.2.2.3口頭告知方式;
4.2.2.4合同告知方式。
4.2.3告知責任部門或人員:
各部門經理、主辦,人事行政部相關人員(招聘專員、薪酬福利專員)班組長。
4.2.4本單位專(兼)職安全管理人員負責定期或不定期對各項職業病危害告知事項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確保告知制度的落實。
4.3申報管理:
本單位關于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申報工作,應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2009]第23號《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2009]第27號《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做好前期管理工作,具體申報過程接受屬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要求。
4.3.1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按照國家衛生部(衛法監發[20**]63號)《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執行,并根據職業危害因素辯識結果填寫本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表。
4.3.2結合本單位建設項目職業健康安全“三同時”審驗中所做出的建設項目預評價報告及其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每年度組織開展一次職業病危害因素辨識與分析。
4.3.3根據實際情況,本單位每年度可組織開展內部職業病危害因素管理現狀評價,評價依據的標準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衛法監發[20**]63號令)和《安全評價通則》(AQ8001-2007)等法規。
4.3.4職業危害因素申報前后應建立的基礎管理內容:
4.3.4.1建立本單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組織機構,確保本單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組織職能有效運行,確保本單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人員充分發揮監管職能;
4.3.4.2按照要求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保證各項制度和條款的有效執行;
4.3.4.3按規定要求建立作業人員基本檔案、員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臺帳;
4.3.4.4建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員工職業健康年度檢查計劃,在某工廠安委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工作職責中已做明確規定;
4.3.4.5建立液氨,雙氧水、液堿、硝酸以及化驗室內部分有毒化學藥品的貯存量及年消耗量的動態表。
5.工作記錄
5.1《某工廠生產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檔案》
5.1.1《某工廠職業危害因素識別與職業病辨別表》;
5.1.2《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表》;
5.1.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表》;
5.1.4《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員工職業健康年度檢查計劃報表》;
5.1.5《有毒危險化學品年度貯存及使用量動態表》。
6.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6.1《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安監總[2009]23號令);
6.2《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安監總[2009]27號令);
6.3《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衛法監發[20**]63號);
6.4《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衛法監發[20**]63號);
6.5《安全評價通則》(AQ80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