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壓力容器突發事故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通過開展設備搶修應急演習,使員工熟悉并掌握各類設備事故發生后所采取的正確方法及應急程序,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緊急事件的發展,以便將事故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確保裝置的安全,為以后生產事故突發做好應急準備。特定于2013年2月27日上午11點30分進行演練。
二、應急搶修人員及職責確定
1)成立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由張建偉擔任。
2)成立應急小組。應急小組組長由丁利橋負責擔任,成員名單如下:
總指揮:張建偉
組長:丁利橋
副組長:馬存喜
組員:曹明普、石紅偉、楊英偉、張洪亮、王曉華、
王浩、賈曉凱、董雪珂
3)崗位搶修人員接到電話必須及時趕到現場,了解情況并及時匯報搶修總指揮。
4)總指揮職責:負責應急預案的制訂、修訂,組建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組織實施和演練;檢查監督作為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對應急小組人員進行作業前動員。
5)應急小組組長職責:演練前做好設備的安全交底工作,針對突發事故要有應急方案。各項工作都要有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做好施工前的技術劃分、勞動力、工機具準備等工作,確保工作如期、順利的完成。
6)應急小組組員職責:應急工作嚴格按照檢修作業規程執行。應急人員熟悉機組的相關技術資料圖紙,了解機組儀表設備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嚴格執行質量標準規范,把每一步工作做細,確保搶修質量。針對每個檢查部位都要執行驗收制度并做好記錄,并嚴格執行檢修作業規程中的步驟。
三、搶修前的準備工作及危害識別搶修前的準備工作及危害識別
1.檢修作業規程的制定
2.檢修前配件的準備
3.檢修前專用工具及常用工具的準備
鄭州登電科誠新材料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篇2:壓力容器事故報告與處理制度
壓力容器一旦發生爆炸或因設備損壞(指壓力容器承壓部件)造成停產或人身傷亡事故,使用單位應立即快速將事故概況報告其主管部門和當地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
1、使用單位除防止事故擴大或因搶救人員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外,必須保護事故現場。
2、一般事故應由使用單位主管領導組織成立事故調查組,分析原因,采取改進措施,落實改進內容。
3、重大事故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由有關職能部門組成調查組,予以調查,形成事故調查報告。
4、發生重大事故的單位須待事故調查結束后,填寫《鍋爐壓力容器事故報告書》并附相應現場照片報當地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企業主管部門。
5、事故處理要按照事故原因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的原則予以處理。
6、事故處理后要視情況及時研究恢復生產的方案,把事故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篇3:壓力容器事故報告調查處理制度
1.壓力容器事故發生后,立即啟動事故應急預案,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發生重傷以上的壓力容器事故后,按規定1小時內向上級單位、市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及其他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3.發生壓力容器事故后,應當妥善保護事故現場以及相關證據,及時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為事故調查做好準備;必要時,應當對設備、場地、資料進行封存,安排專人看管。
1)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事故現場車輛的,負責移動的相關人員應當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并做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有條件的,應當現場照相或制作視聽資料;
2)事故調查期間,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動事故相關設備,不得毀滅相關資料、偽造或者故意破壞事故現場;
4.壓力容器異地發生重大事故后,按規定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當地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同時報告設備注冊登記地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
5.事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概況以及特種設備種類;
2)事故發生初步情況,包括事故簡要經過、現場破壞情況、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和涉險人數、初步估計的直觀經濟損失、初步確定的事故等級、初步判斷的事故原因;
3)已經采取的措施;
4)報告人姓名、聯系電話;
5)其他有必要報告的情況。
6.配合事故調查
發生壓力容器事故后,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主要負責人和有關人員在事故調查期間不得擅離職守,隨時接受事故調查組的詢問,如實提供有關情況或者資料。
7.事故處理
1)事故處理應堅持“四不放過”原則:
①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
②事故責任人未受到處理不放過;
③事故責任人和周圍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
④事故制訂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事故調查結束,根據事故調查結論進行整改。事故壓力容器仍有使用價值的應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隱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3)落實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接受工會和職工的監督,同時接受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