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空分生產安全操作規程

空分生產安全操作規程

2024-07-14 閱讀 7000

一、空分分離常用方法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它們分別以分子狀態存在。分子是保持它原有屬性的最小顆粒,直徑在10-8cm,而分子的數目非常多,并且不停地在作無規則運動,因此,空氣中的氧、氮等分子是均勻地相互混合在一起的,要將它們分離開始較困難的。目前主要有三種分離方法:(1)低溫法(2)吸附法(3)膜分離法二、工藝流程2.1基本原理和過程空氣分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液化空氣中各組份沸點的不同而將各組份分離出來,要達到這個目的,空分裝置的工作包括下列過程:(1)空氣的過濾和壓縮(2)空氣中水份和二氧化碳的清除(3)空氣被冷卻到液化溫度(4)冷量的制取(5)液化(6)精餾(7)危險雜質的排除2.1.1空氣的過濾和壓縮:大氣中的空氣先經過空氣自潔式過濾器過濾其灰塵等機械雜質,然后在空氣透平壓縮機中被壓縮到所需的壓力。壓縮產生的熱量被冷卻水帶走。2.1.2空氣中水份和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的清除:加工空氣中的水份和二氧化碳若進入空分設備的低溫區后,會形成冰和干冰,就會阻塞換熱器的通道和塔板上的小孔。因而配用分子篩吸附器來預先清除空氣中的水份和二氧化碳,進入分子篩吸附器的空氣溫度約為~21℃。分子篩吸附器成對切換使用,一只工作時另一只在再生。2.1.3空氣被冷卻到液化溫度:空氣的冷卻是在中壓換熱器I、中壓換熱器II中進行的,在其中循環空氣被來自膨脹后的返流空氣和返流氣體冷卻、增壓空氣被來自膨脹后的返流空氣和返流氣體冷卻到超臨界狀態。與此同時,冷的返流氣體被復熱。2.1.4冷量的制取:由于絕熱損失、換熱器的復熱不足損失和冷箱中向外直接排放低溫流體,分餾塔所需的冷量是由空氣在高、低溫膨脹機中等熵膨脹和等溫節流效應而獲得的。2.1.5液化在起動階段,加工空氣在中壓換熱器I、中壓換熱器II和過冷器中與返流冷氣流換熱而被部分液化。在正常運行中,氮氣和液氧的熱交換是在冷凝蒸發器中進行的,由于兩種流體壓力的不同,氮氣被液化而液氧被蒸發,氮氣和液氧分別由下塔和上塔供給,這是保證上、下塔精餾過程的進行所必需具備的條件。(注:起動時,大部分氣體也是在主冷中被冷卻至液化溫度而被液化的)。2.1.6精餾空氣中主要組份的物理特性如下表1.1和表1.2表1.1名稱化學符號體積百分比重量百分比氮N278.0975.5氧O220.9523.1氬Ar0.9321.29二氧化碳CO20.030.05氦He0.000460.00006氖Ne0.00160.0011氪Kr0.000110.00032氙*e0.0000080.00004表1.2名稱化學符號氣化溫度℃熔化溫度℃比重臨?界?點Kg/m3Kg/l℃10-1MPa(G)氮N2-195.8-209.861.250.81-14734.5氧O2-183-218.41.431.14-11951.3氬Ar-185.7-189.21.7821.4-12249.59氦He-268.9-272.550.180.125-267.72.335氖Ne-246.1-248.60.7481.204-228.728.13氪Kr-153.2-157.21.7352.155-63.756氙*e-108.0-111.81.6643.52+16.660.1空氣中99.04%是氧氣和氮氣,0.932%是氬氣,它們基本不變。氫、二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視地區和環境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空氣中的水蒸汽含量隨著飽和溫度和地理環境條件影響而變化較大。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具有和空氣大不相同的性質,在大氣壓力下,水蒸汽達到0℃和二氧化碳達到-79℃時,就分別變成冰和干冰,就會阻塞板式換熱器的通道和篩板上的小孔。因此這些組份必須在空氣進冷箱前除去。空氣中的危險雜質是碳氫化合物,特別是乙炔。在精餾過程中如乙炔在液空和液氧中濃縮到一定程度就有發生爆炸的可能,因此乙炔在液氧中含量規定不得超過0.1PPm,這必須予以充分的注意。稀有氣體中的不凝性氣體如氖氦氣,由于其冷凝溫度很低,總以氣態集聚在冷凝蒸發器中,侵占了換熱面積,而影響換熱效果,因此也要經常排放。分離過程可獲得相當產量的高純度產品。空氣的精餾是在氧—氮混合物的氣相與液相接觸之間的熱質交換過程中進行的,氣體自下而上流動,而液體自上而下流動,該過程由篩板(填料)來完成。由于氧、氮組份沸點的不同,氮比氧易蒸發,氧比氮易冷凝,氣體逐(段)板通過時,氮濃度不斷增加,只要有足夠多的塔板(填料),在下塔頂部可獲得高純的液氮,反之液體逐板(段)通過時,氧濃度不斷增加,在下塔底部可獲得富氧液空,在上塔底部可獲得高純度液氧。上升氣體和下流液體在塔板(填料)上的熱質交換過程可從圖1.1中理解:進入某一段塔板(填料)上的上升氣體在A點的溫度T2比在相同成份下的液體的B點的溫度T1高,隨后的平衡將發生在T1與T2間垂直線上的C點(溫度T3),但在T3溫度下,只有具有比B點氧濃度更高的液體E點和比A點氧濃度更低的氣體D點才能平衡,這樣氧組份在下流液體中聚集,而氮組份在上升氣體中富集,通過足夠多塔板(填料)的分離,最后可得液體為純氧,氣體為純氮。在下塔中空氣被初次分離成富氧液空和氮氣,液空由下塔底部抽出后經節流送入和液空組份相近的上塔某段上,一部分液氮由下塔頂部抽出后經節流送入上塔頂部,液空和液氮在節流前一般先在過冷器中過冷。空氣的最終分離是在上塔進行。產品液氧是由上塔底部抽出,同時,另一部分液氧經液氧泵壓縮送入換熱器汽化后,以產品高壓氧氣輸出,氮氣由上塔頂部抽出。而產品液氮由下塔頂部抽出,并通過過冷器過冷后送出。低溫全精餾制氬(無氫制氬)的所有設備均置于空分設備的保冷箱內,粗氬塔Ⅰ、粗氬塔Ⅱ(因粗氬塔太高故分成兩段)、純氬塔均為填料塔。在粗氬塔Ⅰ內,氣態氬餾份沿填料盤上升,由于氧的沸點比氬高,故高沸點組分氧被大量地洗滌下來,形成回流液返回上塔。粗氬塔Ⅱ底部粗液氬返回粗氬塔I上部作回流液。因此上升氣體中的低沸點組份(氬)含量不斷提高,最后在粗氬塔Ⅱ頂部得到含氧≤2PPM,含氬98~99%的粗氬氣,粗氬氣在粗氬冷凝器中被液空冷凝成粗液氬。由于氮的沸點(-195.78℃)與氬的沸點(-185.7℃)相差較大,因此含氮量約為1~1.5%的粗液氬在純氬塔中得到進一步分離,最后在純氬塔蒸發器底部得到99.999%Ar以上的純氬產品。2.1.7危險雜質的排放:空氣中的危險雜質是碳氫化合物,特別是乙炔。在精餾過程中如乙炔在液空和液氧中濃縮到一定程度就有發生爆炸的可能,因此乙炔在液氧中含量規定不得超過0.1PPm,這必須引起充分的注意。在冷凝蒸發器中,由于液氧的不斷蒸發,將會有使碳氫化合物濃縮的危險,但是只要從冷凝蒸發器中連續排放部分液氧就可防止濃縮。2.2主要指標現場核對為準確2.3工藝流程概述2.3.1液氧和液氮的生產原料空氣從空氣吸入塔入口吸入,經自潔式空氣過濾器AF除去灰塵及其它機械雜質,空氣經過濾后在離心式空壓機(原料、循環一體機)TC中的原料段經壓縮至0.51Mpa左右。經空氣冷卻塔AC預冷,冷卻水分段進入冷卻塔內,下段為循環冷卻水,上段為經水冷塔WC冷卻后的水,空氣自下而上穿過空氣冷卻塔,在冷卻的同時,又得到清洗。空氣經空氣冷卻塔冷卻后,溫度降至~21℃,然后進入切換使用的分子篩純化器MS1201(或MS1202),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及殘留的水蒸氣被吸附。分子篩純化器為兩只切換使用,其中一只工作時,另一只再生。純化器的切換周期約為240分鐘,定時自動切換。空氣經凈化后,由于分子篩的吸附熱,溫度升至26℃~28℃。這股空氣與膨脹后通過中壓換熱器Ⅰ(E1)、中壓換熱器Ⅱ(E2)復熱的空氣混合,經離心式空壓機TC中的循環段壓至2.75Mpa,再分成兩股。其中一股經高、低溫膨脹機的增壓機增至4.687Mpa進入冷箱,經中壓換熱器Ⅰ冷卻至-173℃后,再次分成兩股。一股進入低溫膨脹機膨脹后進入下塔,另一股繼續在中壓換熱器Ⅱ中被返流氣體冷卻液化節流后進入下塔。而另外一股壓力為2.75Mpa的中壓空氣,經中壓換熱器Ⅰ冷卻至-23℃,進入高溫膨脹機膨脹,膨脹后的空氣與從下塔返抽經中壓換熱器II的空氣在中壓換熱器I中匯合,再復熱后出冷箱,進入離心式空壓機TC中的循環段作為循環空氣。在下塔中,空氣被初步分離成氮和富氧液體空氣,頂部氣氮在主冷凝器K1中液化,同時主冷的低壓側液氧被氣化。部分液氮作為下塔回流液,另一部分液氮從下塔頂部引出,經過冷器E4被純氮氣和污氮氣過冷并節流后送入上塔C2頂部。污液氮(含氧量為19.45%O2)經過冷器E4過冷后,再經節流送入上塔C2上部。液空在過冷器E4中過冷后經節流送入上塔C2中部作回流液。產品液氧從上塔底部引出,經V7閥出冷箱,送入貯槽。產品液氮從上塔頂部引出,經V8閥出冷箱,送入貯槽。液氧從上塔底部引出,經低溫液氧泵OP501(OP502)加壓,通過高壓氧換熱器E3復熱后,以15MPa(G)的壓力作為氣體產品出冷箱。純氮氣從上塔頂部引出,在過冷器及中壓換熱器中復熱后出冷箱,既可作為產品,也可作為水冷塔的冷源。污氮氣從上塔上部引出,也在過冷器及中壓換熱器中復熱后送往分餾塔外,部分污氮氣復熱至22℃作為分子篩純化器的再生氣體,其余復熱至~37.5℃后,送往水冷卻塔中作為冷源冷卻外界水。2.3.2氬氣的生產純液氬是采用低溫全精餾法制取的。從上塔相應部位抽出氬餾份氣體約3400m3/h(標),含氬量為8~10%(體積),含氮量小于0.06%(體積)。氬餾份直接從粗氬塔Ⅰ的底部導入,粗氬塔Ⅰ上部采用粗氬塔Ⅱ底部排出的粗液氬作回流液,作為回流液的粗液氬經液氬泵AP701(或AP702)加壓到0.75MPa(G)后直接進入粗氬塔Ⅰ上部。粗氬自粗氬塔Ⅰ頂部排出,經粗氬塔Ⅱ底部導入,粗氬冷凝器K701采用過冷后的液空作冷源,上升氣體在粗氬冷凝器K701中液化,得到粗液氬和約為108Nm3/h的粗氬氣(其組成為98%~99%Ar,≤2PPmO2)。后者經V705閥導入K704粗氣氬冷凝器進行液化,然后進入純氬塔C703中,繼續精餾;前者作為回流液入粗氬塔Ⅱ。冷凝器K701蒸發后的液空蒸汽和底部少量液空同時返回上塔。粗液氬從純氬塔C703中部進入,與此同時在純氬塔蒸發器K703氮側內利用下塔頂部來的壓力氮氣作為熱源,促使純氬塔底部的液氬蒸發成上升蒸汽,而氮氣被冷凝成液氮進入PV701并從0.5MPa(G)節流至0.035MPa(G)返回上塔。來自液氮過冷器并經節流的液氮進入純氬冷凝器K702作為冷源,使純氬塔頂部產生回流液,以保證塔內的精餾,使氬氮分離,從而在純氬塔底部得到純液氬。液氬經調節閥V708排入液氬貯槽貯存,槽內蒸發的氣體返回純氬塔。產品液氬從液氬貯槽輸送至槽車提供給客戶。三:停車和加溫操作規程3.1停車和重新起動。3.1.1正常停車:關閉產品液體排入貯槽閥門。開啟產品液體管線上的吹除閥。停止向用戶供產品氣。開啟產品管線上的放空閥。(5)把儀表空氣系統切換到備用儀表氣管線上。(6)開啟空壓機(循環段)管路回流閥。(7)停止高、低溫透平膨脹機。(8)停運液氧泵(OP501或OP502)。(9)開啟空壓機(原料段)空氣管路放空閥。(10)關閉空壓機(循環段)導葉。(11)停止空氣壓縮機(原料、循環)。(12)停運空冷系統的水泵。(13)停運分子篩純化器的切換系統。(14)關閉空氣和產品管線。打開冷箱內管線上的排氣閥(視壓力情況而定)。(15)停運液氬泵(AP701或AP702)。(16)如停車時間較長,應排放液體。(17)關閉所有的閥門(不包括上面提到的閥門)。(18)對各裝置進行加溫。如停車時間較短,則只按1-15步驟進行操作,注意在室外氣溫低于零度時,停車后需把容器和管道中的水排盡,以免凍結。注意:低溫液體不允許在容器內低液面蒸發,當液體在容器內剩下正常液位的20%時,必須全部排放干凈。3.1.2臨時停車由于各種故障需短時間停車處理,則按5.1.1節的第1-15步驟執行,并視消除故障時間快慢、決定執行第16步,直至第17步。一般停車時間大于24小時應進行全系統加溫再起動。3.1.3臨時停車后的啟動:裝置在臨時停車后重新啟動時,其操作步驟應從哪一階段開始應視冷箱內的溫度來決定,保冷狀態下的冷箱內設備不必進行吹除。(1)起動空氣壓縮機(原料段),慢慢加大壓力。(2)起動空氣預冷系統的水泵。(3)起動分子篩純化系統,為使另一只純化器再生徹底,需在空氣送入分餾塔前經過一個切換周期。(4)慢慢向空壓機(循環段)送氣加壓,全開回流閥,慢慢開啟導葉。(5)向高、低溫增壓透平膨脹機送氣,并緩慢升壓。(6)起動和調整高溫透平膨脹機。(7)起動和調整低溫透平膨脹機。(8)起動液氧泵(OP501或OP502)。(9)調整精餾系統。(10)調整產品產量和純度到規定指標。3.2全面加溫分餾塔:空分裝置經過長期運轉,在分餾塔系統的低溫容器和管道可能產生冰、干冰或機械粉未的沉積,阻力逐步增大。因此,運轉兩年后,一般應對分餾塔進行加溫解凍以去除這些沉積物。如果在運轉過程中發現熱交換器的阻力和精餾塔的阻力增加,以至在產量和純度上達不到規定指標,這就要提前對分餾塔進行加溫解凍。這種情況往往是與操作維護不當有關。加熱氣體為經過分子篩純化器吸附后的干燥空氣。加溫時,應盡量做到各部分溫度緩慢而均勻回升,以免由于溫差過大造成應力,損壞設備或管道。加溫時所有的測量、分析等檢測管線亦必須加溫和吹除。上述方法必須嚴格執行。3.2.1閥的加溫:所有低溫閥門由于泄漏,會造成凍結,這往往是填料函密封不嚴所致。對于已經凍結的閥門不能用強力開關,以免損壞閥門。可用熱氣或蒸汽直接吹閥門的結冰部位,但在使用蒸汽時應注意不要讓水分進入填料函。閥門解凍后應找出泄漏部位,并加以消除。3.2.2高、低溫透平膨脹機的加溫(參見流程圖5.1)參閱高、低溫透平膨脹機加溫時的閥門狀態和儀表檢測附表5.2。(1)停運高、低溫透平膨脹機,關閉所有閥門。(注意:密封氣和潤滑油均應正常提供)(2)全開高、低溫透平膨脹機噴嘴,并打開加溫閥,加熱緊急切斷閥、噴嘴、機殼及出口管道。(3)當所有出口的加溫氣體溫度接近進口溫度時,加溫結束。(4)關閉加溫氣體入口閥和其他所有閥門。3.2.3精餾塔系統的加溫(參見流程圖5.1)(用氮氣加溫解凍)參閱精餾系統加溫時的閥門狀態和儀表檢測附表5.2。排放所有液體,關閉全部閥門。起動空氣透平壓縮機(原料段)、空氣預冷系統及其水泵、分子篩純化系統(加熱空氣量為總的空氣量的30~60%)。按加溫流路開啟各閥。當各加溫氣出口的氣體溫度升至0℃以上時,打開加溫管路上的檢測管線。當加溫氣體的進出口溫度基本相同時,加溫結束。停止空氣透平壓縮機(原料段)、空氣預冷系統及其水泵、分子篩純化系統的工作,關閉所有閥門。3.2.4分子篩純化器的吸附和再生詳細說明請參閱分子篩純化系統說明書和儀控使用說明書,這里只作簡要說明。兩只分子篩純化器的吸附和再生的切換是由專門的可編程序控制器自動進行的,其步驟如下所述。(1)再生:再生氣體經加熱器加熱至規定溫度然后進入分子篩純化器,從下部引出排至大氣。(2)冷卻:當加溫達到要求后,再生氣就自動切換至旁通管路上,不經加熱器,進入純化器進行冷吹,待出純化器的再生氣的溫度降到規定溫度即自動停止。(3)升壓:再生后的純化器在切換以前,所有的進出口閥是關閉的。通過一只均衡閥放入空氣,使純化器的壓力逐漸升高,待達到壓力時,即自動切換空氣流路,進行吸附。(4)泄壓這時已經工作過的另一只純化器的壓力,通過一只小閥慢慢降低,然后該純化器按上述步驟進行再生。3.2.5加溫氣的提供:本裝置的局部加溫或全面加溫用氣都是從空氣透平壓縮機(原料段)來的空氣,它經空氣預冷系統并經分子篩純化器干燥而成。對純氬塔的加溫氣源來自下塔啟動管線V201閥后。四:安全規程空分裝置的使用必須遵守安全規程。操作人員及在空分部門工作的人員都必須事先學習安全規程,并進行必要的訓練。4.1空氣及空氣組份的一般特性:4.1.1空氣:空氣液化后經精餾可獲得所含的各種組份,如果把液空放在敞口容器中擱置一段時間,由于更易揮發的氮的逐步汽化,因而液體中氧的含量將會增加,液體將逐漸具有液氧的性質。4.1.2氧:氧是一種無色、無嗅、無毒的氣體,有強烈的助燃作用。氧的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空氣中的氧含量只要增加4%,就會導致燃燒顯著加劇。包括金屬在內的許多物質在普通大氣中不會點燃但在較高濃度氧的情況下,或在純氧中便能燃起來。因此,可燃性物質在較高氧濃度的情況下,易產生自燃,甚至爆炸。如遇受壓氧氣和液態氧,則情況更會加劇。浸透氧的衣服極易著火(例如由靜電荷產生的火花),并會極其迅速燃燒起來,如不及時加以驅氧,則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有這種危險。4.1.3氮氮氣是一種無色、無嗅、無毒的氣體,但在高濃度的情況下,人一旦吸入,引起缺氧,便會窒息,這是很危險的,因為受害者會在事先沒有任何不舒服表示的情況下很快失去知覺。氮能阻止燃燒。因此,氮氣在許多場合是作易燃和易爆物質的保護氣,在空分裝置的保冷箱內,充有氮氣,以排除濕氣和防止氧的積聚。氬、氖、氦、氪、氙等稀有氣體也具有和氮相似的性質。4.1.4液化氣體空氣及其組份的液態,均由于溫度很低,若與人的皮膚接觸,將引起凍傷,類似嚴重燒傷。4.2安全注意事項:空分裝置的工作區及所有儲存,輸送和再處理各類產品氣的場所,都必須注意以下安全事項。4.2.1防止火災和爆炸:(1)禁止吸煙和明火:會產生火苗的工作,如電焊、氣焊、砂輪磨刮等,通常禁止在空分生產區進行,如確需進行,則必須采取措施,確保氧濃度不高的場地,并要在專職安全人員的監督下才能進行。??(2)不得穿著帶有鐵釘或帶有任何鋼質件的鞋子,以避免摩擦產生火花。并不能采用易產生靜電火花的質料作工作服。(3)嚴格忌油和油脂,所有和氧接觸的部位和另件都要絕對無油和油脂,因此要進行脫脂清洗,應該用碳氫氯化物或碳氫氟氯化合物,例如全氯乙烯來清洗,一般的三氯乙烯等不適用于鋁或鋁合金的清洗,因為,這會引起爆炸反應。由于這類清洗劑有毒,在使用時,必須注意通風,皮膚的保護,并戴防毒面具。(4)現場人員的衣著必須無油和油脂。即使脂肪質的化妝品也會成為火源。(5)裝置的工作區內禁止貯放可燃物品。對于裝置運行所必需的潤滑劑和原材料必須由專人妥善為保管。(6)要防止氧氣的局部增濃。如果發現某些區域已經增濃或有可能增濃,則必須清楚地作出標記,并以強制通風。人員在進入氧氣容器或管道之前,必須用無油空氣吹除,并經取樣分析確認含量正常才能進入。(7)人員應避免在氧氣濃度增高的區域停留。如果已經停留則其衣著必被氧氣浸透,應立即用空氣徹底吹洗置換。(8)氧氣閥門的啟閉要緩慢進行,避免快速操作,特別是對加壓氧氣必須絕對遵守。(9)冷凝蒸發器液氧中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必須嚴格控制,詳見3.2.5節。4.2.2防止窒息引起死亡:(1)要防止氮氣的局部增濃。如果發現某些區域已經增濃或有可能增濃則必須清楚地作出標記,并加以強制通風。(2)嚴禁人員進入氮氣增濃區域。如要進入氮氣增濃區域,需先通風置換,經檢驗分析確認正常以后才能允許進入。并要在安全人員監督下進行。(3)人員進入氮氣容器或管道前,必須經檢驗分析確認無氮氣增濃,才允許進入。并要在安全人員監督下進行。4.2.3防止凍傷:(1)在處理低溫液化氣體時,必須穿著必要的保護服,戴手套,褲腳不得塞進靴子內,以防止液體觸及皮膚。(2)進入空分裝置保冷箱內前,有關的區段必須先加溫。4.3安全措施:4.3.1廠房設計:空分裝置的廠房和附屬建筑必須設置適當的通風系統,尤其在地下室,地坑和通道等處,這些地方易造成氣體成分的增濃。在液氧有可能泄漏的地方,樓板不得復蓋任何易燃材料(例如木板,瀝青等)而且必須平滑,不得有接口和斷層。空分裝置和附屬建筑區域內的下水道必須設置液封,要有足夠的緊急出口,并有明顯的標記。4.3.2防火設備:為及時撲滅起火,應該配置足夠的滅火設備,如:(1)特殊的噴淋裝置,只要用手一按或人一起進去便能噴水。(2)配置有足夠長度水龍帶的消防龍頭。(3)配備方便的手提式滅火器。??(4)安全可靠的報警系統。(5)在氧氣可能增濃場所安置禁止吸煙和禁止明火的醒目警告牌。6.3.3防止超壓在受壓狀態下工作的所有容器和管道,以及內部壓力可能會升高的容器和管道,必須配備防超壓的安全裝置(安全閥防爆膜等)。這些安全裝置必須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必要時,安全閥的起跳壓力要定期進行檢查。報警系統也必須定期進行檢查。4.4絕熱材料的使用。4.4.1為使保冷箱內的絕熱材料保持良好的絕熱性能,需在保冷箱內充氮以防止濕氣的浸入,要定期檢查保冷箱內充氮壓力和流量。4.4.2為防止保冷箱內因氧氣滲漏造成氧氣增濃,而使得絕熱材料含氧,要定期檢查保冷箱內氣體組分。如果有氧氣增濃現象,應用氮氣吹洗,以便氧濃度降至安全范圍。4.4.3在裝填絕熱材料時,必須使用特制面罩和手套,防止損害呼吸器官和皮膚。保冷箱裝砂口應設置防護柵格以防人員或其他雜物掉入冷箱內,千萬別踏入珠光砂堆中,以免陷落,造成生命危險。4.4.4珠光砂的排放,必須首先打開主冷箱頂部和板式冷箱頂部的所有人孔。全量通入冷箱密封氣進行徹底加溫,與此同時,冷箱內的所有設備必須加溫至常溫。然后,檢測冷箱內氣體的含氧量,若其含氧量超過20.95%,則應將整套設備靜置等待,直到符合標準。珠光砂的排放必須從冷箱頂部開始,逐漸向下排放。下部人孔(包括珠光砂排放孔)嚴禁直接打開。珠光砂的排放速度應該緩慢,若有冰塊,必從冷箱頂部取出。采取以上措施是為了防止靜電和無法估計的物理、化學反應,而損壞設備。

篇2:管道局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進一步規范生產安全事故管理,及時準確地報告、調查、處理和統計事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493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管理規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辦法》等國家法律法規及企業規章制度,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管道局本部、直屬機構及各單位(含分包商)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人身傷亡或直接經濟損失的生產安全事故管理。

第三條?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調查、處理和統計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不得遲報、漏報、謊報、瞞報各類安全事故,不得偽造、篡改事故調查和統計資料。

第二章管理部門與職責

第四條?局安全環保與節能部是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口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責:

(一)負責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統計和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的信息(即中石油HSE信息系統,以下同)錄入等管理工作;

(二)負責組織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督辦、跟蹤檢查、處理和整改措施的落實,并協助上級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對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進行調查和處理;

(三)負責對事故單位及有關人員按照有關規定提出經濟處罰建議,監督事故罰金的收繳情況;

(四)負責一般事故A級及以上事故檔案的建立和存檔。

第五條?各單位安全主管部門是本單位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責:

(一)負責本單位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統計和一般B、C級事故的信息錄入;

(二)負責組織本單位發生的一般B、C級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調查、處理和整改措施的落實;

(三)負責及時、準確提供本單位發生的事故信息,并協助上級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對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進行調查和處理;

(四)負責建立一般事故C級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檔案,以及一般B、C級事故檔案的存檔。

第六條?各級人事部門:

(一)參與事故調查;

(二)負責追究事故單位及個人的經濟責任。

第七條?各級紀委監察部門:

(一)參與事故調查,監督調查處理過程中的公平、公正;

(二)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對事故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第八條?各級工會組織:

(一)參與事故調查與善后處理;

(二)監督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

(三)在事故處理中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

第九條?各級財務部門負責事故罰金的收繳、管理工作。

第三章事故分類與分級

第十條?生產安全事故類別分為:

(一)工業生產安全事故,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活動中發生的造成人身傷亡、急性中毒或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不包括火災事故和交通事故。

(二)交通事故,是指單位、工程項目部所屬機動車輛、船舶在行駛過程中由于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車輛(船舶)損壞的事件。

(三)火災事故,是指失去控制并對財產或人身造成損失的燃燒現象。以下情況列入火災統計范圍:民用炸藥物品爆炸引起的火災;易燃可燃液體、可燃氣體、蒸汽、粉塵以及其它化學易燃易爆物品和爆炸引起的火災;機電設備因內部故障導致外部明火燃燒需要組織撲滅的事故,或者引起其他物件燃燒的事故;車輛、船舶以及其它交通工具發生的燃燒事故,或者由此引起的其他物件燃燒的事故。

第十一條?事故等級劃分

按照國家和集團公司有關規定,事故按人員傷亡程度和經濟損失情況劃分為一般事故、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別重大事故。

(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較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以上5000萬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具體細分為三級:

1.一般事故A級,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人以上輕傷,或者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一般事故B級,是指造成3人以下重傷,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輕傷,或者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3.一般事故C級,是指造成3人以下輕傷,或者1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第四章事故報告

?第十二條?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應當按照事故快報要求立即逐級向管道局業務主管部門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直接向單位或管道局安全主管部門報告。管道局安全主管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

(一)一般事故C級、B級,事故單位在事故發生40分鐘之內向管道局業務主管部門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

(二)一般事故A級,在事故發生40分鐘之內由事故單位向管道局業務主管部門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安全主管部門在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管道局分管業務和安全工作的領導報告。

(三)較大事故,在事故發生40分鐘之內由事故單位向管道局辦公室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管道局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局長和局長報告。

(四)重大事故,事故發生后由事故單位立即向管道局辦公室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管道局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局長報告,同時向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局長報告。

第十三條?發生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事故單位在上報管道局的同時,應當立即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第十四條?發生事故,應當以書面的形式報告,情況特別緊急時,可用電話口頭初報,隨后書面報告。書面報告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三)事故簡要經過;

(四)事故已經造成的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經濟損失;

(五)已經采取的措施(包括現場應急處理措施);

(六)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第十五條?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

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十六條?事故的信息披露按照管道局辦公室《重大事故信息發布管理規定》(中油辦字〔2007〕315號)和《管道局新聞媒體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執行。

第十七條?各單位必須設立并公布24小時事故報告和舉報電話,同時設立用于專門事故報告和舉報的電子信箱,及時受理和處理事故報告和舉報。管道局事故報告和舉報電話為:0316-2171517,電子信箱:。

第五章事故搶險與救援

第十八條?發生事故,當事人或最先發現者應及時采取自救、互救措施,保護事故現場,同時根據情況撥打救援電話。

第十九條?管道局或事故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按照事故等級,啟動應急預案,各級有關人員應當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協調、指揮救援工作。

(一)當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或已經發生一般事故A級,并可能造成次生事故時,管道局主要負責人組織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

(二)發生一般事故A級,或者已經發生一般事故B級,并可能造成次生事故時,管道局業務主管領導組織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

(三)發生一般事故B級時,事故單位業務主管領導組織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

第二十條?事故現場的重要證據應妥善保護,任何人不得刻意破壞現場、毀滅證據。因事故救援,需移動現場物件時,應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留有影像和文字記錄。

第六章事故調查

第二十一條?事故發生后,按照管理權限成立事故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并配合地方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

。極照分管毀滅有關的需要移動現場物件的,應做出標志、繪出現場的員發生一般事故A級及以上事故時,由管道局成立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發生一般事故B、C級,由事故單位自行組織調查。調查結束后應形成事故調查報告,并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二條?事故調查組成員由安全、技術、紀檢監察、工會、人事部門組成,并根據需要邀請有關專家參加。事故調查組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事故相關情況,并要求其提供相關文件、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在事故調查過程中調查組成員應當恪盡職守,遵守紀律,保守事故調查的秘密。同時采取調查回避制度。

第二十三條?事故調查組職責

(一)查明事故發生的過程、原因、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二)提出對事故處理建議;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包括加強管理工作和修改完善規章制度;

(三)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第二十四條?事故調查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現場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應急救援情況等;

(三)事故發生的原因、事故教訓、應采取的措施和建議;

(四)事故調查組成員名單;

(五)其它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七章事故處理與經濟處罰

第二十五條?所有事故均應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過,責任人不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處理。

第二十六條?事故發生后,按照年度安全環保責任書相應條款對事故單位及領導進行問責和處罰。

?對事故直接責任者,按照事故等級視情節處以1000-20000元處罰,并給予行政處分,直至解除勞動合同。

?對遲報、漏報、謊報、瞞報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從嚴查處,并追加罰款。

第二十七條?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人員,應當按照集團公司相關規定,由管道局及事故單位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相應程序,對事故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第二十八條?事故單位對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單位應當充分利用事故資源,認真汲取事故教訓,防止和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第八章事故統計與檔案管理

第二十九條?事故發生后,應在2日之內將事故快報錄入HSE信息系統;5個工作日內,將事故記錄錄入到HSE信息系統;60天內將事故結案。

第三十條?所有事故處理結案后,必須建立事故檔案,并按要求分級保管,事故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登記表;

(二)事故調查報告;

(三)現場調查記錄、圖紙、照片;

(四)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

(五)人證、物證材料;

(六)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計算資料;

(七)事故責任者自述材料;

(八)傷亡人員醫療證明;

(九)事故處理決定;

(十)事故通報;

(十一)地方政府調查報告。

第三十一條?事故檔案管理:

(一)事故單位安全環保主管部門建立一般事故B、C級事故檔案,并送檔案室保存。

(二)管道局安全環保與節能部建立一般事故A級及以上事故檔案,并送檔案館保存。

第三十二條?需立案追究的事故,結案后,紀委監察部門應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做好事故責任追究材料的立卷工作,并分級保存。

第九章附?則

第三十三條?本辦法由管道局HSE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三十四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原《管道局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辦法》、《管道局違章與事故處罰管理辦法》(油管道安字〔2008〕318號)同時廢止。

第三十五條?本辦法由各單位負責組織全員培訓。

篇3:工程項目安全生產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工程項目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安全教育

管理文件:安全教育制度

工程開工時,工人上崗前(尤其新人)一定要進行安全生產的教育,未經安全教育的不準上崗,具體操作實施由公司、工地項目部、班組三級分別組織進行,經過安全教育后,在安全教育登記表上,教育和被教育者均應由本人簽字,方可進入現場施工,三級安全教育的課題從以下內容進行:

公司教育內容:國家和地方有關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和公司安全規章制度,安全生產重要性,事故發生后應急措施和及時報告。

項目部安全教育內容:施工現場安全基本常識,安全注意事項,防護用品、用具使用知識,防毒、防塵、防火知識及緊急情況安全處置,工地安全制度、施工現場環境、工程施工特點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

班組教育內容:本工種安全操作規程、勞動紀律和崗位講評等。

工人變換工種后,要進行安全操作技能及安全操作知識的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