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中學門禁制度
E中學門禁制度
為加強學校大門的安全管理,確保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確保校園安全穩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進出校門,學生應主動出示學生卡。因公來校人員憑介紹信、身份證等有效證件登記后方可入校。在校內維修、施工人員憑安全保衛處發放的臨時出入證出入校門。
二、上班、上課期間全體教職員工概不會客,因私來訪人員謝絕入校。
三、上課及課間休息時,學生不得離開學校。因事因病必須離校,須持班主任簽字批準的、由德育處統一印制并加蓋公章的假條登記后方可離校。
四、大門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上晚自習后除學校教職工及校內住宿人員外,禁止其他人員入內。
五、閑雜人員、衣冠不整及攜帶寵物者,以及無有效證件或不進行登記者禁止入校。
六、攜帶公物出校,需出示總務處出具的加蓋公章的證明,且物證相符;私人物品憑本人證件或有關證明登記后方可出門。
七、進出校門的非機動車輛一律下車推行;非本校車輛未經安全保衛處允許不得入內。入校機動車輛應減速慢行,不得鳴笛,不得使用警報裝置。所有車輛嚴禁在教學樓前停放。
八、校門內外嚴禁擺攤設點,校門內外建筑物嚴禁張貼標語、通告或廣告。
九、流動商販、廢品回收等人員一律不準入校。
十、值勤人員要著裝整潔、得體,行為文明,禮貌待人,認真負責,堅守崗位。全校師生員工、外來人員要自覺遵守門衛管理制度,支持門衛工作。
十一、因重要會議、大型活動、基建施工等需要,德育處將執行臨時門衛管理制度。
對違反以上規定者,視其情節輕重,由德育處、辦公室或住校警務特派員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篇2:施工現場門禁管理制度范本
為全面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保障項目工程建設的安全和從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國家和投資者的財產免遭損失,加強建設工程安全文明管理,強化施工現場門禁管理,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特制訂本制度,具體內容如下:
一、人員出入控制:
(1)出入現場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施工人員)必須正確佩戴安全帽、佩戴胸卡經現場安保人員檢查合格后方可出入大門。
(2)訪客進入施工現場,必須先行登記,在保安室領取安全帽及發放的臨時訪客卡進入施工現場;離開現場時,必須在出具填好的訪客回執單之后,歸還安全帽和訪客卡后方可離開。
所有訪客都必須認真閱讀并嚴格遵守入場安全須知,且簽字認可;必須在門崗值班保安處出示個人有效證件進行出入登記,領取訪客卡;必須按照規定佩戴勞保用品;必須嚴格遵守各項安全制度。
(3)所有與工程無關的閑雜人等一律禁止進入施工現場。
(4)佩戴胸卡由項目業主方安健環管理部統一發放。辦理胸卡的程序為:由各參建單位提供辦理人員的電子版一寸照片、身份證號、入場安全培訓合格證明等文件,安健環管理部按照給定的格式分批進行辦理。
二、車輛出入控制:
(1)施工現場各參建單位車輛憑長期車輛通行證可直接出入大門。
(2)施工機械及運輸材料車輛進入施工現場,必須先行登記,并進行車輛及機械狀況檢查(詳見檢查內容表)和危險品檢查(含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檢查合格后憑發放的臨時施工車輛通行證進入施工現場。離開現場時,必須出具車輛材料出場單(并各方簽字齊全),經安保人員檢查無誤后,方可離開。
(3)訪客車輛進入施工現場,必須先行登記,憑司機駕駛證或機動車行駛證換取臨時訪客車輛通行證并進行危險品檢查(含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檢查合格后憑發放的臨時訪客車輛通行證進入施工現場。離開現場時,必須歸還臨時訪客車輛通行證換回司機駕駛證或機動車行駛證,經安保人員檢查無誤后,方可離開。
(4)各種車輛通行證由項目業主方安健環管理部統一發放。辦理車輛通行證的程序為:由各參建單位提供辦理車輛的電子版照片、機動車行駛證、司機的駕駛證等文件的復印件,安健環管理部按照給定的格式分批進行辦理。
三、施工現場應急控制及施工現場暴力事件控制
(1)大門出口應急控制:嚴格按照施工現場應急預案執行,當緊急事件發生后,必須立即啟動應急響應,保證大門出口暢通、有序,嚴格控制無關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并保證救援車輛進出順暢;
(2)施工現場暴力事件控制:嚴格控制無關人員進入施工現場,保證救援人員出入順暢。
篇3:工程設備機房門禁制度
設備機房是安全生產、治安防范的重點部門。為了確保設備安全運行,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特對設備機房門禁制度作以下規定:
1.設備機房為安全重地,禁止一切與工作無關人員進入,室外應設“閑人免進”標示牌,電器設備區域應設有明顯的“請勿靠近”的標示,除公司內部人員機房電話概不外借。
2.外部人員因工作需要進入機房時,應按本單位內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進入時值班人員應驗明身份、證件填寫“外來人員進出機房登記表”后方可入內,進入設備區時值班人員要隨同進入進行安全監督。
3.允許進入機房的人員要嚴格執行機房內各項規定,不準攜帶易燃、易爆物品進入,不得隨意觸摸電器運行設備,要服從值班員的工作指揮。
4.機房內不準堆放各種雜物,值班人員要按時清掃,保持室內衛生,保證環境衛生及安全消防通道暢通。
5.提高警惕,備齊消防材料,有安全防火制度,防止壞人破壞事故和電器火災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