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2024-07-15 閱讀 2707

1總則

1.1編制目的

規范民用爆炸物品行業(以下簡稱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管理工作;提高對突發生產安全事故的綜合應急處置能力;及時、科學、有效地響應民爆生產銷售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損害和社會影響,保護職工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安全。

1.2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3)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466號令);

(4)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國務院302號令);

(5)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493號令);

(6)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號);

(7)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

(8)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9)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AQ/T9002—2006);

(10)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7號);

(11)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國辦發[2008]72號);

(12)其他有關規定。

返回目錄

1.3適用范圍

本應急預案用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對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管理,指導地方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編制相應預案。

返回目錄

1.4應急預案體系

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分為四級、三類。四級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級、省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級、市縣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級和民爆生產銷售企業級;三類是: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體系框圖,見圖1。

圖1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體系框圖

返回目錄

1.5應急工作原則

(1)屬地為主原則:充分利用國家和當地事故應急救援各種資源,在當地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發揮各地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相關單位應急機構作用,組織開展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2)分級響應原則: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根據各自職責,按照事故大小、危害程度并依據反應快捷、救援有效的要求,實施分級響應,開展應急救援。

(3)科學規范原則:應急預案的制定,要經過危險因素辨識、事故類型與風險分析、危險源評估、應急救援措施制定和專家評審等過程,力求形成科學、規范、實用、有效的應急預案。

(4)平戰結合原則:應急預案實施后,應定期組織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以確保其內容和措施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應保證應急機構及人員、裝備處于備防狀態,一旦發生事故能夠快速、有效地投入應急相關工作。

2危險性分析

民用爆炸物品具有易燃易爆危險屬性,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存在的重大風險有:

(1)爆炸

民用爆炸物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爆炸事故。

(2)燃燒

民用爆炸物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燃燒事故。

(3)急性中毒

民用爆炸物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可能造成急性中毒事故。

(4)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的其他傷亡事故。

3應急管理機構和職責

3.1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管理機構

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管理機構包括工業和信息化部民爆行業應急管理機構、省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急管理機構、市縣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急管理機構、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急管理機構。

各級民爆行業應急管理機構依照法定職責和相關責任分級負責,分別與國家、地方相應機構和部門銜接,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管理機構設置框圖,見圖2。

3.2工業和信息化部民爆行業應急管理機構及其職責

工業和信息化部設立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并作為民爆行業應急管理機構,成員單位包括辦公廳、運行監測協調局、安全生產司等相關司局。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分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分管副部長、總工程師擔任。

應急領導小組下設應急辦公室和應急專家組。

應急辦公室設在安全生產司,辦公室主任由安全生產司主要負責人擔任,副主任由安全生產司主管負責人擔任;應急專家組由民爆及相關行業專家組成。

應急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

(1)貫徹國家有關事故應急工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2)審定工業和信息化部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相關事宜;

(3)指導開展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工作;

(4)及時上報事故信息、傳達領導指示;

(5)協調處理應急過程中的重大事項。

應急辦公室的主要職責:

(1)負責落實應急領導小組議定的相關事項;

(2)制定、修訂應急預案及配套文件,組織開展預案演練;

(3)監督指導地方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民爆生產銷售企業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4)負責應急專家組日常管理;

(5)負責參與事故應急和現場處置;

(6)承擔其他交辦事項。

應急專家組的主要職責:

(1)參與現場應急救援技術指導工作;

(2)研究并提出相關技術報告和建議。

3.3地方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急管理機構及其職責

地方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設立事故應急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責為:

(1)貫徹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有關事故應急工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2)制定本行政區域應急預案,建立應急專家組,指導企業建立應急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培訓和演練;

(3)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內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急預案的制定、修訂、培訓、演練和應急準備工作的落實;

(4)依據當地人民政府應急管理工作分工,開展相應的事故應急工作;

(5)及時上報事故和應急信息;

(6)積極與當地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為及時開展應急工作創造條件。

3.4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急管理機構及其職責

民爆生產銷售企業必須設立事故應急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責為:

(1)貫徹落實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關于應急工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2)對生產經營現場進行危險性分析、評估,確定危險源,并組織制定、修訂應急預案;

(3)根據事故應急工作需要,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應急救援裝備和器材、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

(4)發生事故時,按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及時上報事故信息和應急救援情況;

(5)建立完整的社會救援、救助網絡體系,在本單位救援力量不足以控制事態時,及時向社會救援機構求助。

4預防與預警

4.1事故預防

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組織開展危險源評估、安全評價、隱患排查等危險源監控管理工作,并監督指導民爆生產銷售企業進行隱患整改。

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開展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及時預測事故風險,采取防范措施。

4.2事故預警

遭遇地震、洪水、極端氣候等自然災害,以及發現某類工藝技術或設備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時,應予以事故預警。

4.3信息報告與處置

4.3.1事故等級

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分為四個等級:

一級為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及以上死亡,或者100人及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及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級為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及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及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級為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及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及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級為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4.3.2事故應急報告

(1)一級事故、二級事故報告程序

發生事故的民爆生產銷售企業(以下簡稱事發單位)必須于事故發生后1小時內向當地縣、市、省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及相關部門報告。省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在接到事故報告1小時內書面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報告;

(2)三級事故、四級事故報告程序

事發單位必須于事故發生后1小時內向當地縣、市、省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及相關部門報告。省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在接到事故報告1小時內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報告。

報告內容應包括:時間、地點、事故單位、事故簡述(事故類別、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發展趨勢)、原因初步判斷、現場處置和救援情況等。

4.3.3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接報、傳遞與處置

工業和信息化部事故信息接報部門為應急辦公室和辦公廳總值班室;

(1)接到一級、二級事故報告后,接報人應對事故基本情況進行記錄,立即逐級上報;

(2)接到三級事故報告后,接報人應對事故基本情況進行記錄,立即向事故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和主任報告;

(3)接到四級事故報告后,接報人應對事故基本情況進行記錄,及時向事故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和主任報告。

5應急響應

5.1響應分級

民爆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響應級別分為Ⅰ級、Ⅱ級和Ⅲ級三個級別:

Ⅰ級響應——對應于一級和二級事故;

Ⅱ級響應——對應于三級事故;

Ⅲ級響應——對應于四級事故。

5.2響應程序

響應程序框圖,見圖3。

圖3響應程序框圖

5.2.1應急預案的啟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接到一、二級事故報告,立即啟動Ⅰ級響應。

地方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事發單位根據事故等級,啟動相應應急響應。

5.2.2現場應急指揮與調度

Ⅰ級響應啟動后,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領導小組應立即派部級領導或司局級以上領導趕赴現場,配合當地地方政府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協調現場有關事項,核實事故情況并上報事故信息。

應急響應聯系和上報內容涉及國家秘密的,必須使用保密通信設備和手段。

5.2.3應急督導

工業和信息化部接到三、四級事故報告后,啟動應急督導程序。

應急督導主要包括:

(1)進一步了解事故現場和應急救援實際情況和進展情況;

(2)結合事發單位實際情況,提出應急指導意見。

5.2.4應急支援

(1)調派技術專家趕赴現場;

(2)應急領導小組協調有關單位提供物資、器材、設備、人力以及技術支援。

5.3應急結束

事故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完成后,按照“誰啟動,誰結束”的要求,事故現場應急指揮機構宣布事故應急程序結束,相應的應急響應狀態解除。

6信息發布

應急預案啟動后應依據相關規定發布信息。

7后期處置

(1)現場應急結束后,事發單位要實施現場保護,為事故調查做好準備。

(2)事故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完成后,應總結事故應急經驗,修訂應急預案,補充事故處理中消耗的應急裝備、器材,使之恢復至備防狀態。

(3)根據有關規定,事故調查組正式進駐事發單位后,應急機構應向事故調查組移交必要的事故情況材料。

8保障措施

8.1通訊與信息保障

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建立事故應急救援信息體系、民爆行業應急通訊錄,明確各級應急聯絡人及應急聯絡專用電話。現場應急通訊方式由各單位在其事故應急預案中明確。

8.2應急隊伍保障

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建立應急專家組,以保證應急救援工作需要。

8.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配置應急救援所需的通信器材、交通工具、監測儀器等裝備,并定期檢查維護,確保急需。

8.4經費保障

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落實應急裝備與物資、應急預案培訓及演練等年度資金預算,保障必要的應急能力。

9培訓與演練

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應急預案培訓。

各級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民爆生產銷售企業應定期開展應急預案演練,以提高應急指揮、現場處置、各種應急救援力量的協同配合能力。

10獎懲

10.1獎勵

在事故應急工作中有下列表現之一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據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1)對處置及時、正確、果斷,有效制止險情擴大,或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或在應急救援中有突出立功表現的;

(2)完成事故應急任務成績顯著,有效防止重大損失發生的;

(3)搶險、救災、排險工作中有突出立功表現的;

(4)對事故應急準備與響應提出重要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5)有其它特殊貢獻的。

10.2責任追究

對于在事故應急工作中有違反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依法進行責任追究。

11附則

本應急預案應進行周期性評審和演練后評審,并依照評審結果進行修訂。

遇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發生變化,或者應急管理機構設置及人員發生較大變動時,應及時對本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和評審。

篇2:民爆物品庫房安全隱患整改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火災、雷擊、盜竊、人為有意破壞及外部山場火災事故都有可能導致企業民爆倉庫發生爆炸事故。

一、造成火災,爆炸隱患的主要原因是:

1、貯存民爆物品時,安全距離不夠,或周圍居民生活區日漸迫近儲存倉庫,阻止無效,且居民使用明火。

2、建筑物耐火等級低,消防設施不全。

3、防雷、避雷設施老化,陳舊、無力更新。

4、貯存民爆物品時,沒有使用防爆設備或防爆設備老化無力更新。

二、事故隱患整治與評估

單位一旦發現事故隱患,應及時予以處理,單位一時無法處置,應立即報告主管部門和當地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并申請對事故隱患進行初評估分級,切實做好事故隱患的整治,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事故處理應急處理

單位一旦發生災難性事故,在發生事故后,企業應根據事故應急預案開展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要盡快組織搶救,并保護好事故現場。因搶救傷員和防止事故擴大而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作出標志、拍照、攝像、詳細記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傷亡事故現場的情況,如無特殊原因,必須經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同意。

四、事故處理

根據事故調查組提出的事故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建議,由發生事故的企業及其主管部門負責處理。

1、企業及其主管部門執行對事故責任人員的行政處分;2、組織防范措施的實施;3、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

五、做好事故結案材料的歸檔管理,對每起事故,必須建立詳細的、完整的事故檔案,并按規定進行系統整理和編目保管,為今后工作提供參考。

篇3:某民爆企業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充分發揮應急預案的作用,預防和控制潛在的事故,在事故發生時,及時有效進行應急救援,最大限度地減輕事故后果,根據《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管理規程》,修訂本制度。

第一條應急預案編制范圍為:凡可能影響民爆物品儲存、運輸安全的事故、自然災害、突發事件。

第二條應急和應急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公司的董事會統一領導下,建立以法人代表為第一責任人對應急救援工作全面負責的應急管理體制,各級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充分發揮應急響應的指揮作用。

第三條應急救援預案體系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必須和綜合應急預案銜接嚴密,協調一致。

第四條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由公司主要負責人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和人員,按照《安全管理規程》11.1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規定的原則、內容進行編制。

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完成后,報公司安全領導小組審核、批準后執行。

第五條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后印發給各部門組織職工學習,使其熟悉應急救援預案以及救援程序和自救措施,掌握具體的處置方法和自救方法。

第六條每年組織一次應急演練,在演練前制定演練方案,并組織員工學習,熟悉演練的內容、程序,確保演練有序開展,取得實效。演練結束,及時總結經驗和找出差距。

第七條為確保應急預案的科學、合理和可操作性,結合演練的經驗、發現的問題,由公司安全領導小組組織評審和修訂。

第八條當發生以下情況時,應立即組織對應急預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1、法律、法規、標準及其它要求發生較大變更時;

2、危險源發生重大變化;

3、應急處理過程中和應急演練中發現問題和出現新情況時;

4、發現新的潛在緊急情況或重大隱患時。

第九條各部門要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故,開展危險源辨識、環境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采取預防措施和妥善處置。

第十條突發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必須立即報告公司和有關部門領導,最遲不得超過10分鐘。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

第十一條突發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在報告突發事故信息的同時,要根據職責和規定的權限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進行先期處置,控制事態的蔓延。

第十二條對重大突發事故,要及時啟動相關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同時,上報政府有關部門。

第十三條現場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現場的應急處置工作,并根據需要具體協調、調集相應的安全防護裝備。現場應急救援人員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

第十四條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或者相關危險因素消除后,現場應急指揮機構予以撤銷,宣布恢復正常工作。

第十五條積極穩妥、深入細致地做好善后處置工作。協同有關部門做好疫病防治和環境污染消除工作。

第十六條對突發事故應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對遲報、謊報和瞞報突發事故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而喪失應急的最佳機會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處罰或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送司法機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