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環境安全衛生信息交流管制程序制度

環境安全衛生信息交流管制程序制度

2024-07-22 閱讀 7509

1.目的

期使環安衛管理制度與推行活動達成內部組織之相互共識,通過信息資源共享,了解環安衛管理體系之承諾,以推動環安衛管理體系之持續改進。

2.適用范圍

ITBG內各產品處部門與公司外相關團體,廠商均適用之。

3.參考文件

3.1《環境安全衛生法規及其他要求管制程序》

3.2《外包承攬供應商環安衛管制程序》

3.3《環境安全衛生糾正及預防措施管制程序》

3.4《環境安全衛生管理審查管制程序》

4.定義

5.職責

5.1各BU業務(市場﹑交管等單位)

5.1.1客戶環安衛信息接收、傳遞之窗口;

5.1.2負責客戶環安衛信息初步確認,並將信息傳遞給各BU品規窗口;

5.1.3負責配合客戶端環安衛信息調查處理將結果傳遞給客戶.

5.2各BU採購

5.2.1負責供應商環保調查﹑環安衛運作及客戶環保作業時需與供應商交流之相關信息傳遞

(如簽定環保協議書等).

5.2.2負責將環保信息進行初步確認,將信息傳遞給各BU品規及廠內相關單位,并保存記錄。

5.3各BU工安

5.3.1負責各BU廢水﹑廢氣﹑廢棄物﹑噪音檢測等外部聯系及廢棄物等回收廠商聯系并將處理相關記錄予以保存.

5.3.2分包商﹑承包商之廠內作業管制。

5.4工務處

5.4.1負責各BU及周邊共用設備分包商及發包工程承包商保養及維護之環安衛信息交流。

5.5設備部:

5.5.1負責各廠部生產設備分包商及發包工程承包商保養及維護之環安衛信息交流。

5.6營建單位

5.6.1負責新建﹑擴建﹑改建施工等分包商及承包商等進行環安衛信息交流。

5.7各BU產工單位

5.7.1負責新機種承認階段與供應商進行樣品之材質証明﹑MSDS及第三方測試報告等資料索取之相關信息交流﹐并將接獲之信息資料COPY至各BU品規課進行登錄作業。

5.8工標品規單位

5.8.1環安衛信息之綜合管理部門,負責蒐集環保局及其他方公告之相關法規,評鑒廠內適用之相關法規加以彙整并予以公告或以其他方式傳遞相關信息。

5.8.2外部環安衛信息管理并定期跟蹤收集更新之國際/國家/地方相關法令法規等相關方要求并將更新之資料傳達給相關單位。

5.9各BU品規單位

5.9.1負責將業務單位所接獲的客戶環保調查﹑問卷﹑協議書﹑產品標準等進行填寫﹑

存檔﹑登錄。

5.9.2負責將產工單位接獲的信息進行相關作業并保存相關記錄。

5.9.3及時將接獲的信息在公司內部公布並協助宣導教育訓練,讓相關單位人員知悉信息要求,及時按要求作出對應動作,並保留記錄。

5.10各相關單位

各單位主管依相關法規對部門內之采購﹑生產、…等活動加以規範以符合法令需求。

5.11產品群/處環安衛管理代表

負責環安衛法規及其他要求收集及執行之督導與協調處理。

5.12員工代表

收集環安衛意見和建議,確保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之間良好溝通。

6.作業流程

7.作業內容

7.1總則

7.1.1環安衛信息分為內部環安衛信息和外部環安衛信息。

7.1.2信息交流的途徑可以是口頭或書面文件,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通信及宣傳工具。

7.1.3環安衛法規信息交流管制見。

7.1.4各BU品規應對客戶和其他相關方就相關環安衛事項議題進行交流,重大環安衛信息由BU環安衛管理代表督導與協調重點處理,并應留下相應記錄。

7.1.5為了保証交流信息有序暢通及對應窗口明細化,各BU品規課應安排專人負責信息接受﹑確認﹑傳遞﹑擴散﹑追蹤和回饋等流程。

7.2信息交流和處理

7.2.1由外→內傳遞流程

A.客戶環安衛信息由業務單位負責接受,有必要時進行內部傳達與分享,若有執行要求時,需將相關文件登錄品規受控,進行傳達與執行﹐必要時副本抄送給集團臺灣總部相關部門。

B.集團總部有相關資訊及專案活動時﹐由對口部門進行內部傳達與躍進。

C.當政府單位對公司進行安全或消防檢查時﹐由總務安全應對。

D.周圍居民及相關方對公司有相關環安衛建議或投訴時﹐由人資單位進行內部處理。

7.2.2內→內信息傳遞流程

A.環安衛方針﹑目標﹑管代﹑員代﹑應急聯絡相關信息要在公司全員間進行傳達與宣導。

B.環境因素﹑工作場所的OHS信息﹑目標指標管理方案及部門的應急聯絡至少要在部門內得到傳達與交流。

C.各級員工關於環安衛方面的意見﹑建議和投訴可通過面談﹑電話﹑郵件﹑信件等方式傳達給員工代表﹐由其與公司主管進行協商解決﹐并留下相關記錄。

D.員工代表參與風險管理方針的EHS程序的制定﹐并于發行前對其進行審核﹔重大EHS檢查及工傷事故總務安全需知會員工代表一起進行處理。

7.2.3內→外信息傳遞流程

A.對進入公司內部的相關方﹐若面臨EHS風險時﹐公司須對其告知并進行相關防范(比如施工)﹔若相關方的行為給公司帶來EHS風險時﹐公司需要求其告知﹑預防與控制(比如危險品送貨商﹐餐廳承包方)。

B.公司對外單位須依《外包承攬供應商環境安全衛生管制程序》讓廠商充分了解公司環境

安全衛生管理要求及環境政策內容與要件,並分發環境安全衛生政策于廠商,並要求廠商在「環境安全衛生政策廠商宣導回覆表」中會簽。

C.EHS情況變化產生影響有涉及到的相關方﹐責任單位需對其進行通報。

D.采購或SQE單位可就公司環境策略對供應商施加相關影響。

E.當公司員工在客戶處作業時﹐需了解其EHS要求并按其執行。

F.本事業群不對公司的重要EHS因素與外部進行交流。

8.記錄保存

依據《環安衛記錄管制程序》執行

9.相關表單

9.1環安衛會議記錄

9.2聯絡單

篇2:作業環境安全保障制度

一、總則

為加強施工安全管理,強化作業環境安全的保障,確保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制度。

二、施工現場作業環境安全保障

(一)施工現場應有利于生產方便從業人員生活,符合防洪、防火等安全要求,具備文明生產、文明施工的條件。

(二)施工現場的臨時設施,必須避開泥沼、懸崖、陡坡、泥石流等危險區域,選在水文、地質良好的地段。施工現場內的各種運輸道路、生產生活房屋、易燃易爆倉庫、材料堆放,以及動力通信線路和其它臨時工程,應按有關安全的規定繪出合理的平面布置圖。

(三)施工現場應設置安全標志,并不得擅自拆除。

(四)施工現場的坑、溝、水塘等邊緣應設安全護欄,場地狹小、行人和運輸繁忙的地段應設專人指揮交通。

(五)施工現場的生產生活房屋、變電所、發電機房、臨時油庫等均應設在干燥地基上,并符合防火、防洪、防風、防爆、防震的要求。

(六)施工現場要設置足夠的消防設備,施工人員應熟悉消防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應組織一支經過訓練的義務消防隊伍。

(七)生產生活房屋應按規定保持必須的安全凈距,一般情況下活動板房不小于7m,鐵皮板房不小于5m,臨時的發電機房、變電室、鐵工房、廚房等與其它房屋的間距不小于15m。

(八)易燃易爆的倉庫、發電機房、變電所,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嚴禁用易燃材料修建。炸藥庫的設置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工地的小型油庫應遠離生活區50m以外,并外設圍欄。

(九)工地上較高的建(構)筑物、臨時設施及重要庫房,如炸藥庫、油庫、發電(變)房、塔架、龍門吊架等,均應加設壁雷裝置。

(十)對環境有污染的設施和材料應設置在遠離人員居住的空曠地點。

(十一)施工現場的水電設施、照明設施等應符合規范要求。

三、路基施工作業環境安全保障

(一)土石方開挖前,必須了解土石質、地下水的情況和有毒有害氣體等危險物以及文物古跡的位置、深度走向,并加標記,設置防護欄桿。

(二)開挖深度超過2m時,其邊緣上面作業同樣應視為高處作業,要設置警告標志。

(三)在溝槽(坑)邊緣1m以內不準堆土或堆放物料;距溝槽(坑)邊緣1~3m間堆土高度不得超過1.5m;距溝槽(坑)邊緣3~5m間堆土高度不得超過2.5m;停置車輛、設備、起重機械、振動機械不少于4m;小翻斗車往溝槽內卸料時,要設專道,并在距溝槽(坑)邊緣1m處設限制器。

(四)開挖前,要檢查山體的自然情況,有無裂縫;如發現山體開裂應采取措施后,方可施工;施工中發現山體有滑動、崩坍跡象危及安全時,應暫停施工,撤出人員和機具,并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新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

(五)滑坡地段的開挖,應從滑坡體兩側向中部分自上而下進行,嚴禁全面拉槽開挖。棄土不得堆在主滑區內。

(六)落石與巖堆地段施工,應先清理危石和設置攔截設施后再行開挖。

(七)巖溶地區施工,應認真處理巖溶水的涌出,以免導致突發性的坍陷。

(八)溝槽(坑)回填時,必須在構筑物兩側對稱回填夯實。

(九)邊坡防護作業,必須搭設牢固的腳手架。注意腳手架必須落地,嚴禁采用支挑懸空腳手架。

(十)砌石作業必須自下而上進行。片石改小,不得在腳手架上進行。護墻砌筑時,墻下嚴禁站人。抬運石塊上架,跳板應堅固,并設防滑條。

(十一)石方爆破作業環境的安全保障見《爆破工程技術措施》。

四、橋涵施工作業環境安全保障

(一)橋梁施工做好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正確選用施工方法。應詳細核對技術設計、圖紙、文件。高墩、大跨橋梁施工,應對施工安全技術措施做專題調查研究,采取切實可靠的先進技術、設備和防護措施。中小型橋涵工程施工應制定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措施計劃。每個單項工程,在開工前應根據規程規定制定安全操作細則,結合施工具體實際,并向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

(二)特殊結構的橋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時,必須制訂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措施,通過試驗和檢驗證明可行后方可實施。

(三)橋涵工程施工的輔助結構、臨時工程及大型設施等,應進行安全檢算,并按有關規定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各項安全設施完成后,應經檢驗合格,方能使用。

(四)工地內設安全標志,夜間施工作業設照明設施,不得擅自拆除。

(五)橋涵工程施工,應盡量避免雙層或多層同時作業,當無法避免,而必須雙層同時作業或橋墩下作業等立體施工時,應設防護棚、防護網、防撞裝置和醒目的警示標志、信號等,切實做好安全防護措施。有電焊作業的橋梁,防護棚應具有絕緣、防火性能。手持式電動工具、應按規定加設漏電保護器。

(六)基坑開挖的方法、順序以及支撐結構的安設,均應按照施工組織設計中的規定進行。開挖較大較深和地質水文復雜的基坑必須制訂詳細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施工組織設計必須包括可靠的安全施工技術方案。

(七)開挖基坑時根據規定的基坑邊坡開挖,分層開挖符合設計高程為止,嚴禁采用局部開挖深坑,從底層向四周掏土的方法施工。

(八)開挖基坑時,要根據土壤、水文等情況,按規定的邊坡坡度分層開挖,嚴禁局部深挖和掏洞開挖。基坑深度超過1.5m,不加支撐時,應按要求進行放坡。

(九)基坑、井坑,邊坡開挖過程中,必須隨時檢查坑壁,邊坡、山體有無裂縫和坍塌現象(特別是雨后)如發現有裂縫、疏松或支撐有折斷、走動等危險先兆,應采取措施。

(十)基坑邊緣有表面水時,應采取截流措施,開挖排水溝或水槽,不得使水沿基坑邊緣流下;在有大量地下水的情況下進行挖基時,應挖集水坑,配足抽水機具,施工人員應穿水鞋,并設置出入基坑的安全通道,以防意外。

(十一)采取機械開挖基坑時,坑內不得有人作業;必須留人在坑內操作時,機械應暫停作業。機械在坑頂進行挖基出土作業時,機身距坑邊的安全距離應視基坑深度、坡度土質情況而定,一般應不小于1m。

(十二)采用集水井降水法作業時,集水井內放置的潛水泵,要事先逐臺進行檢查,試驗抽排水,應指派專人看管潛水泵及電源。

(十三)挖孔樁作業環境安全保障見《挖孔樁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十四)澆筑墩臺混凝土,施工前,必須搭設好腳手架和作業平臺,還應加設安全網。墩臺頂必須搭設安全護欄,施工人員應系好安全帶。

(十五)用吊斗澆筑混凝土,吊斗提降,應設專人指揮。升降斗時,下部的作業人員必須躲開,上部人員不得身倚欄桿推吊斗,嚴禁吊斗碰撞模板及腳手架。

(十六)高空作業環境安全保障見《高空作業施工安全措施》。

(十七)遇有六級(含六級)以上大風等惡劣天氣時,應停止高處露天、纜索吊裝及大型構件起重吊裝等作業。任何工程的施工應盡量避開夜間施工。因連續不間斷要求必須進行夜間施工的工程,施工現場應有足夠的照明,并保證施工人員有充足睡眠時間。

(十八)石方爆破作業環境的安全保障見《爆破工程技術措施》。

五、隧道施工作業環境安全保障

(一)隧道施工做好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正確選用施工方法,并結合地形、地質等實際情況,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并向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合理安排施工。本標段內隧道施工采取新奧法施工。

(二)隧道施工各班組間,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時交班人將本班組的施工情況及有關安全事宜和措施向接班人詳細交待,并記載于交接班記錄本上,工地值班負責人認真檢查交接班情況。每班開工前未認真檢查工作面安全狀況,不得施工。

(三)如發現隧道內有險情,必須在危險地段設置明顯標志或派專人看守,并迅速報告施工現場負責人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情況嚴重時立即將工作人員全部撤離危險地區,并立即上報。

(四)在軟弱圍巖或不良地質的隧道中,施工前制訂切實可行的施工安全措施,如設計文件指明有不良地質情況時,對指定范圍進行超前鉆孔,地質雷達配合,探明情況,采取預防措施,不盲目冒進。施工中對圍巖加強檢查與測量。對不良地質段隧道施工,采取弱爆破、短開挖、強支護、早襯砌、先護頂等小循環的施工方法。

(五)所有進入隧道施工的人員,按規定配帶好安全防護用品,遵章守紀,聽從指揮。未刷好洞口仰坡或未做好洞頂防護和排水設施,不得開挖進洞。

(六)臨時設施平面布置應滿足消防需要;臨時道路的棄渣應運至指定地點或棄土場,臨時道路在險峻處應設立防護墩和安全標志;臨時供電設施及線路應滿足用電規范要求,主線、支線走向流暢,電線接頭、閘刀應安裝牢固,并帶漏電保護器。在容易發生火災的地方設置適用足夠的滅火器材;場內臨時道路布置滿足消防車的行駛要求。

(七)洞口路基及邊坡斷面應自上而下開挖,一次將土石方工程做完,開挖人員不得上下重疊作業。在高于2m的邊坡上作業時,應制訂專門的安全措施;

(八)邊、仰坡以上山坡危石應在開工前清除干凈;施工中應經常檢查,特別是在雨雪之后,發現松動危石,必須立即清除。

(九)爆破后應清除邊、仰坡、洞頂周圍的松動石塊后,方可繼續施工;地質不良時,應采取加固措施。端墻處的土石方開挖后,對松動巖層進行支護。

(十)爆破作業環境安全措施見《爆破工程技術措施》。

(十一)開挖人員到達工作地點時,應首先檢查工作面是否處于安全狀態。詳細檢查支護是否牢固,頂板和兩幫是否穩定,如有松動的石塊、土塊和裂縫,應予以清除或支護。

(十二)機械或風鉆鉆眼時,應檢查設備的狀況是否完好,發現異常或故障,應排除后方可施工。

(十三)各類進洞車輛必須處于完好狀態,制動有效,嚴禁人料混載。

(十四)施工期間,現場施工負責人應會同有關人員對支護各部定期進行檢查。在不良地質地段每班應設專人隨時檢查,當發現支護變形或損壞時,應立即整修加固,變形或損壞情況嚴重時,應先將施工人員撤離現場,再行加固。

(十五)安裝鋼支架,應遵守有關起重和高處作業等安全規則。選用適宜的小型機具進行吊裝。

(十六)爆破后應清除危石,噴錨支護的腳手架應牢固可靠,噴射手應佩戴必要的防護用品。壓力應保持在0.2MP左右。注漿管噴嘴嚴禁對人放置。

(十七)隧道施工應建立沉降觀測制度。在進行觀測時,當發現量測數據有不正常變化或突變,洞內或地表位移值大于允許位移值,洞內或地面出現裂縫以及噴層出現異常裂縫時,均應視為危險信號,必要時須立即報告上級和組織作業人員撤離現場,待制訂處理措施后才能繼續施工。

(十八)隨著隧道各部開挖工作的前進,應及時進行襯砌與注漿,洞門的襯砌須盡早施工,不良地質地段的洞口必須先完成。

(十九)襯砌使用的腳手架,工作平臺、跳板、梯子等應安裝牢固,符合腳手架搭設的規范要求。

(二十)隧道施工所使用的機械設備,應保持良好狀態;按制度進行保養維護、作業時,必須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嚴禁機械設備帶病使用。

(二十一)隧道施工的用電、通風、照明、排水等必須符合相關規程、規范。

(二十二)隧道通過突水、突泥、巖溶、順層、滑坡、瓦斯、煤層、輻射等不良地質地段時,必須制訂安全技術措施方案,方可進行施工。重大安全技術方案應按規定進行評審后,方可實施。

六、特殊季節與夜間施工作業環境安全保障

(一)由于雨季施工持續時間較長,而且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具有突然性,因此應制訂雨季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二)夏季施工應制訂高溫季節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七、要求

本制度是對公司承建的路橋涵隧工程的作業環境安全保障制訂的通用制度,各項目部應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有針對性地細化制訂各項目的安全保障制度。并認真貫徹實施。

篇3:變電所環境安全管理制度

1.要堅持文明生產,定期清掃、整理,保持場地環境的清潔和整齊美觀。

2.電器消防設施應固定安放在便于取用的位置,設備操作通道和巡視通道上必須隨時保證暢通無阻,嚴禁堆放雜物。

3.值班室、開關及配變電室建筑應定期維修,達到“四防通”(防火、防雨雪、防汛、防小動物的進入及保持通風良好)的要求。電纜溝蓋板應完整無缺,電纜溝內無積水。

4.外單位人員進入變電所必須經門衛保安處登記備案,與部門聯系人取得聯系后并填寫變電所外來人員登記表方可進入,同時需佩帶來賓卡。外單位人員一般只能至低壓側,禁止進入高壓側,若有例外須經NFC經理批準。

5.食物、飲料等應存放于餐廳或其它指定位置,不得帶入變電所,外來人員必須服從值班人員的安排,不得觸摸變配電設備。外來人員離廠時,需將所佩來賓卡交還門衛保安處。值班員在變電所外來人員記錄表上離開的時間。

6.安全教育:凡新進公司職工,均需經過三級安全教育,并經考試合格后,方準分配至本部門。

7.安全生產檢查,其基本任務系發現和查明種種危險和隱患,監督安全規章制度的實施,制止違章作業,防范和整改隱患,電氣設備必須安全可靠,各類安全裝置,儀表靈敏有效。

8.安全消防:為嚴格防火管理制度進入廠區包括變電所內嚴禁吸煙,公司內除批準的指定地點以外,任何地點一律嚴禁有明火使用。對重點位置,嚴禁動火,因工作需要必須動火的,由動火部門申請,安全委員會會同有關人員,察看現場,采取安全有效措施,確保安全后,簽發動火證,并由動火單位、動火人、監督部門等簽字后,方可動火,現場配足消防器材,動火結束后,應迅速清理現場,做好余火的熄滅檢查工作。

9.勞動防護用品管理:防護用品是指特種作業人員在生產活動中,為保證安全和健康,防止外界傷害或職業性毒害而佩戴使用的各種用具的總稱。當班人必須穿戴和正確使用防護用品,如:工作服、絕緣鞋、絕緣手套等。絕緣工具定期校驗,保證其在有效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