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驗檢測安全管理制度
為了切實和有效地搞好我站各個實驗室檢驗檢測安全管理工作,根據省、市局有關規定,結合我站各個實驗室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一、搞好實驗室安全是保證實我站檢驗檢測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必須從思想上認真重視實驗室安全。做好防火、防爆、防毒、防環境污染和防盜竊工作,以防各種不測事故的發生,切實貫徹執行“安全第一,以防為主”的方針。
二、每個實驗室應設置一名兼職安全員,其職責是宣傳、監督和落實本實驗室的各種安全措施。每間實驗室用房應指定專人負責室內的安全、衛生及儀器設備和物資管理工作,并負責管好本室的鑰匙,每天下班前負責對水、電、火、氣、門窗及櫥柜進行檢查并作好記錄。監督管理部門不定期進行監督檢查。
三、對初次進實驗室操作的工作人員和外來人員,本實驗室的安全員及有關領導必須先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了解有關安全規章制度,在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知識后才能上崗,動手操作,否則發生事故有關領導應負主要責任。
四、放有易燃及易爆物品的實驗室嚴禁動用明火、各種電熱器和能引起電火花的電氣設備,室外門上應掛釘“嚴禁煙火”的警告牌,室內應放置消防器材,妥善保管,定期檢查是否完好可用,消防器材不得移作它用,周圍禁止堆放雜物。
五、劇毒品和放射性物質等危險品應有專人負責保管,領用必須經主管部門領導批準,領回后應辦理登記手續,專柜分類貯存,嚴禁亂丟亂放,使用應作登記,嚴格執行“五雙制”(雙人管理、雙鎖、雙人運輸、雙人領發、雙人使用),不得私自存放或攜帶出室外。
六、鋼瓶等壓力容器必須有專人負責保管和使用,鋼瓶應安放在鐵架上以防傾倒,切實做好防爆、防火和防毒工作,使用和生產有毒氣的實驗室必須有良好的通風設施,實驗應在通風櫥柜內進行,室內應備有防毒面具。
七、每日檢驗檢測工作結束后必須關閉水和煤氣等,斷開電源閘刀。撿查水池和下水管道有否堵塞。嚴防漏水、漏氣和電氣設備處于長時間通電、通水而無人照管的狀態。
八、實驗室貴重金屬(如白金、黃金、銀等)及其他貴重制品必須指定專人負責保管,離開實驗室應隨手關好門窗、櫥柜和保險箱,門窗、氣窗應安裝防盜設施,防止發生事故。
九、勞動防護用品必須按規定正確使用。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穿工作服上班。禁止赤膊或穿背心、平腳褲、拖鞋(室內為打臘地面及無菌室除外)上崗操作。
十、重要實驗室和實驗室集中的大樓,晚間及節假日期間應安排人員值班。晚間進行實驗應向實驗室負責人報告并得到允許,安排好值班人員。
十一、各實驗室應根據本制度的精神和本實驗室的具體情況制定實驗室安全制度實施細則,明確人員職責,進行合理分工。安全職能部門定時進安全檢查,要求各實驗室自查,重點檢查事故隱患、規章制度和安全措施,對上一次檢查中所發現間題的整改情況要重點進行檢查。
十二、事故不論大小,一經發生必須立即報告實驗室有關負責人,同時報告事故處理有關部門。由安全職能部門組成事故調查小組,迅速查清事故原因、性質、損失情況和事故責任等情況,并提出事故報告和處理意見,經所務會批準后進行事故責任處理。凡隱瞞不報者,將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人的責任,從嚴處理。
十三、安全工作將作為我站評估個人工作考核評獎、評先進、提職、提薪的主要內容之一。凡對工作作出貢獻者,將根據貢獻大小給予獎勵。凡工作不負責任,違反安全制度而造成事故者,將根據事故大小給予批評教育,行政處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六日
篇2:可燃氣體氧氣含量檢測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
為規范船舶及海工(以下簡稱船舶)建造過程中艙室可燃氣體和含氧量檢測要求,確保船舶建造安全,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適用于船舶建造密閉艙室含氧量和含有易燃易爆或可燃氣體艙室氣體含量的檢測。(以下稱測氧和測爆)
3檢測儀器
測氧儀和測爆儀應經國家或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驗合格并按規定的檢驗周期進行檢驗。每次使用前應依照其使用說明書或有關資料的規定檢查儀器是否正常,待確認該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后,方可開始測檢工作。測檢結束后,再一次復核儀器的正確性,證明儀器在測檢的全過程處于正常狀態。
4檢測人員
4.1測氧和測爆由經過培訓取得檢測資質的人員實施。
4.2檢測時實行雙人工作制。檢測人員在檢測時必須有一人進行監護。監護人不需有檢測資質。
4.3檢驗人員要穿好勞動保護服裝、防滑鞋,戴好安全帽和手套,根據情況使用合格的呼吸器以及安全帶或安全索。所用手電筒或照明設備應為防爆型。
4.4進入油艙、油柜進行測氧和測爆人員嚴禁攜帶火種、手機、對講機等物品,嚴禁穿著化纖服裝和穿帶釘鞋,禁止帶黑色金屬下艙,應佩帶防毒面具。
5含氧量檢測要求
5.1合格的氧氣含量在19.5%~23%。檢測合格的艙室應在其道門口處懸掛醒目的檢測數據板,應注明船舶名稱、艙室位置、檢測數據、是否允許進入、檢測人及檢測日期等參數。
5.2船舶建造過程中,凡被封閉的油艙、隔離空艙、箱柜、容器罐等需進行作業,作業前應進行含氧量檢測,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艙作業。
5.3檢測時應先在道門口檢測,確認合格后方可深入艙室或容器內檢測。檢測人員發現測氧儀報警必須馬上撤離,待進行有效通風后繼續進行檢測;也可利用長檢測管代替人員進入艙內進行檢測(具體操作方法由各企業自定,但是有人作業的艙室必須下到艙底檢測)。
5.4已加油的油艙等存有可燃氣體的艙室進入前還應滿足可燃氣體檢驗要求。
6可燃氣體檢測
6.1凡屬下列部位,確因需要進行熱工作業及使用非防爆型電動、氣動工具和內燃機設備等,必須到所屬企業安全部門申請檢測,取得《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氧量檢測證書》后,方可施工:
6.1.1船舶建造盛裝過易燃液體、氣體的容器、管道(如油艙、油柜、油罐及液化石油氣貯罐);
6.1.2乙炔站(發生器、瓶)、制氧站、液化石油氣庫(站)周圍禁區內;
6.1.3易燃易爆和危險化學品貯存場所以及加油站、油漆間等;
6.1.4油漆、泡沫噴涂作業和使用丙酮、乙醚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場所及其周圍禁區內;
6.1.5動力管系的動力溝。
6.2申請測爆應分別符合下列條件:
6.2.1船舶分段、艙室噴涂作業后,保持了至少四小時的有效的機械排風,油漆表面基本固化,并將該艙室的通風設備關停20分鐘后再進行檢測。
6.2.2要進行熱工工作的燃油艙(柜)、污油艙(柜)、滑油艙(柜)等,已進行有效的清洗和通風除氣,所有連通的管系閥門應關閉。
6.2.3要進行熱工工作的含油管系和其它可能存在可燃物的管系及閥門等附件,必須用熱水或蒸汽沖洗,清除管系內部油氣,保持與大氣流通,并與含油艙柜拆開、隔離。
6.2.4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倉庫、區域和場所應定期申請檢測,必要時,也可隨時申請檢測。
6.3檢測程序
6.3.1測爆人員接到檢測任務后,應掌握檢測艙室存在可燃性氣體的種類及爆炸極限和所檢測部位及其相臨艙室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和有毒有害氣體,在不了解情況時,不準盲目進入。
6.3.2凡進入危險作業艙室(場所)檢測前,應先校準儀器,然后在進口處檢測氧氣和可燃氣體的濃度,當氧氣濃度在19.5%-23%,可燃氣體的濃度在爆炸下限的5%以下時,方可進入艙內檢測。
6.3.3可燃氣體檢測點選擇:
a.艙外探測:將取樣管或探頭從洗艙孔放入艙內,取樣部位每艙應至少選艙的前后端各一處,每處一般測上、中、下三點。
b.進艙探測:在艙外探測可燃氣體的濃度不超過爆炸下限5%,艙內測量選擇的測點應為油管口附近、洗艙“盲區”和艙內油氣積聚處所。
c.在艙室各測點的讀數中選大者為該艙記錄。
7允許熱工作業檢測條件
需熱工作業的艙室或場所,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7.1艙內或容器內含氧量達到19.5%~23%;
7.2已經檢測可燃氣體未超過爆炸下限的1%且再無產生易燃氣體的途徑,并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方可進行。
8檢測證書的簽發和失效
8.1每次檢測完畢,測爆、測氧人員必須在《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量檢測證書》上根據測得數據做出準確的鑒定,合格后簽證。
8.2可燃氣體檢測證書,只能證明檢測后簽發證明書上所指艙室(場所)內的可燃氣體處于相應的安全范圍,并不保證該艙室內的可燃氣體(石油氣、油漆溶劑)在檢測后保持永遠不變。因此,對允許熱工工作的艙室(場所)及周圍區域內,在施工前(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復測,發現疑問應立即停止施工,再次申請復測。待可燃氣體排出并經檢測合格符合要求時方可繼續施工。施工前要認真檢查現場各種消防設施的完備性,以便采取應急措施。證書簽發后,如在證書所指的艙室(場所)內發現任何在檢測時已關閉或關緊的管道和閥門被開啟、損壞致使油類或石油氣重新進入時,證書則失效。
8.3證書簽發的部位,不應包括各種管系、泵及其人員進不去和儀器擺不進的狹小部位,所以對這些部位的熱工工作應特別注意。事前必須采取通風和一端拆開等措施。
8.4熱工工作的標準,必須嚴格要求,嚴加控制。熱工工作的艙室(處所)可燃氣體濃度不準超過可燃氣體爆炸下限的1%。
8.5熱工作業的艙室應有良好的通風,必要時,應采取機械排風和開工藝孔等措施。
9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
篇3:特種設備使用檢測安全管理規定
1.設計和制造
對實施生產許可證的特種設備,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統一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對未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特種設備,實施安全認可證制度。未取得相應產品生產許可證或安全認可證的單位不得制造相應產品。
(對鍋爐制造廠的鍋爐產品實行出廠監督檢驗制度。監督檢驗工作由當地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機構或其授權的鍋爐壓力容器檢驗所進行。鍋爐制造廠應繳納檢驗費。)
2.安裝、維修保養與改造
安裝、維修保養、改造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向所在地省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或其授權的特種設備監察機構申請資格認可,取得資格證書后,方可承擔認可項目的業務。該資格證書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特種設備安裝、維修保養、改造業務不得以任何形式轉包和分包。
3.使用與管理
(1)注冊登記制度
新增特種設備在投入使用前,使用單位必須持監督檢驗機構出具的驗收檢驗報告和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到所在地區的地、市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注冊登記。將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固定在特種設備顯著位置上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
(2)安全技術性能定期檢驗制度
使用單位必須按期向所在地的監督檢驗機構申請定期檢驗安全技術性能,及時更換安全檢驗合格標志中的有關內容。安全檢驗合格標志超過有效期的特種設備不得使用。
(3)使用管理制度
使用單位必須制定并嚴格執行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包括技術檔案管理、安全操作、常規檢查、維修保養、定期報檢和應急措施在內的特種設備安全使用和運營的管理制度,必須保證特種設備技術檔案的完整、準確。(特種設備檔案是從特種設備的設計、制造、使用、檢修全過程的文字記載)
(4)報廢制度
標準或技術規程中有壽命要求的特種設備或零部件,應當按照相應的要求予以報廢處理,特種設備進行報廢處理后,使用單位應向負責該特種設備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報告。
(5)應急救援預案
使用單位應根據特種設備的不同特性建立相適應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定期演練,對其可行性、符合性和有效性進行檢驗,確保當事故發生時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能真正起作用,將事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