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制度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制度

2024-07-23 閱讀 6422

第一條為充分發揮應急預案在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預案的編制、修訂和管理工作,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和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動態化的預案體系,切實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按照省、市和縣應急管理有關規定,制訂本制度。

第二條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

(一)系統性。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大體一致,主要內容有機結合,預案之間無縫銜接,與上級總體應急預案和相關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保持一致。

(二)科學性。深入研究、分析和掌握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機理、影響的范圍和發展的規律,科學設定預案的基本框架和具體內容,吸取以往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經驗教訓,廣泛聽取專家意見,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針對性。預案的制訂要符合實際,要根據地區特點和部門自身的特殊要求,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四)應急性。應急預案的程序設計、組織結構和內容體系要體現高效率,突出反應的快速性和處置的果斷性。

(五)操作性。應急預案內容具體規范,情況預想合理準確,處置程序措施切實可行,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環節的流程和執行主體明確。

第三條縣應急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縣應急辦)是全縣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的綜合協調機構,負責預案的起草編制和修訂的組織計劃、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和預案管理工作。縣直各單位(部門)和各鄉鎮應急管理辦公室(機構)負責本單位預案的編制、修訂和管理工作。

第四條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分為五類三級,即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社會單元應急預案和大型活動應急預案五類。

第五條縣級總體應急預案是全縣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是縣人民政府應對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規范性文件。按照以下編制審核程序制定和公布實施。

(一)立項。由縣應急辦提出書面立項報告,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批準后正式立項。

(二)起草。縣應急辦組織專門工作班子進行起草,并組織征求縣相關部門(單位)意見,召開專家評估會進行論證。

(三)審核。縣應急辦提出縣總體應急預案修訂草案及修訂說明,報送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常務副縣長審定后,提請縣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由縣長簽發。

(四)印發。縣總體應急預案經縣長簽發后,以縣人民政府名義印發,縣應急辦負責解釋。

(五)發布。縣總體應急預案修訂完成后,縣應急辦應會同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及時向社會發布。

第六條縣級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是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為應對某一類型或幾種類型突發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個部門職責的應急預案。按照以下編制審核程序制定和公布實施。

(一)立項。由負責該項工作的縣直和駐嘉有關部門(單位)向縣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立項報告。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縣應急辦)負責初審后提出處理意見,并提出同意或不同意立項的理由,按程序報縣人民政府分管副主任、主任審定同意后正式立項。

(二)起草。縣專項應急預案立項后,主辦部門(單位)組織專門班子,依據市和縣總體應急預案,結合本專項工作實際情況進行起草。草案經主辦部門(單位)領導班子集體審定后,報縣應急辦,預案中涉及其他部門職能的,同時上報有關部門的會簽意見。

(三)審核。縣應急辦會同主辦部門(單位),組織專家對預案草案初審(專家原則上不少于7人),并提出《預案初審意見書》;主辦部門(單位)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同時征求縣人民政府法制辦意見;修改后的應急預案及相關資料(預案報審稿、相關部門會簽意見、意見采納情況、《預案初審意見書》)等上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按照公文處理程序,報分管副主任、主任、常務副縣長審發。

(四)印發。縣專項應急預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主辦部門(單位)負責解釋。

(五)發布。縣專項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后,縣應急辦會同主辦部門(單位)、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及時向社會發布。

第七條縣級突發公共事件部門應急預案是縣政府有關部門根據縣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職責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制定的預案。按照以下編制審核程序制定和公布實施。

(一)立項。由負責該項工作的縣直部門和駐嘉有關部門(單位)向縣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立項報告,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縣應急辦負責)初審后提出處理意見,并提出同意或不同意立項的理由,按程序報縣人民政府分管副主任、主任審定同意后正式立項。

(二)起草。縣級應急部門預案立項后,主辦部門(單位)組織起草班子,根據省、市和縣總體應急預案、上級相關部門預案和本部門(單位)實際做好草案的起草工作。草案經主辦部門(單位)領導班子集體審議后,報縣應急辦。

(三)審核。縣應急辦會同主辦部門(單位)組織專家對預案草案初審<專家原則上不少于7人),并提出《預案初審意見書》;主辦部門(單位)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同時征求縣人民政府法制辦意見;修改后的應急預案及相關資料(預案報審稿、相關部門會簽意見、意見采納情況、《預案初審意見書》)等上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按照公文處理程序,報分管副主任、主任、常務副縣長審發。

(四)印發。縣部門應急預案經縣人民政府審定后實施,由主辦部門(單位)印發(注明“經縣人民政府同意”),并負責解釋,同時報縣人民政府備案。

(五)發布。縣部門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后,主辦部門(單位)會同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及時向社會發布。

第八條社會單元應急預案是企事業單位、社區、農村、學校等社會基層單元,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相關應急預案和本單位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實際制訂的預案。中央部屬單位和部門的應急預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報所在地人民政府備案。

第九條重大活動應急預案是當組織較大規模的*、慶典、會展、商貿、文化、體育等活動時,按照“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由組織(主辦)單位負責制定應急預案,在活動舉行前3天報所在地人民政府批準(備案)。

第十條鄉鎮一級應急預案編制和修訂參照縣級應急預案編制的相關要求進行編制,及時向社會公布,并報縣人民政府備案。

第十一條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內容體系按照市政府辦公室《縣(市區)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框架指南》執行;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的內容體系按照本專業(本部門)有關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執行。

第十二條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原則上每3年修訂一次,最長不超過5年。在遇有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結束后,根據處置情況和預案實施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對總體應急預案和相關專項應急預案進行修訂。部門應急預案、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應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及時修訂。應急預案修訂負責單位、審核、印發及解釋權與編制過程一致。

第十三條各鄉鎮、各部門(單位)應急管理機構要做好各類應急預案的存檔和備案,同時建立紙質文本和電子數據版本的預案目錄和預案信息庫,使用專門房間、專用文件柜和專用電腦進行存放,并指定專人負責保管工作。

第十四條加強對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預案實施的全過程的監督檢查,檢查主要采取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兩種形式實施。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各鄉鎮政府、各部門(單位)是否按照預案做好常態下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器材裝備、信息報告、應急保障、預案演練等工作的落實情況,應急組織(指揮)機構落實情況,應急預案種類要素是否齊全、管理是否科學規范等項內容。

第十五條各鄉鎮政府和各部門(單位)要結合應急預案制定年度演練計劃。針對本地區、本系統、本單位應急工作的實際,組織應急預案演練。

第十六條應急預案演練主要包括四種形式,即綜合演練、專項演練、分項演練和集結點驗。應急預案演練的方法主要有:實兵綜合演練,指揮中心、指揮部應急指揮演練,救援隊伍集結與展開演練,指揮部與各救援隊伍協同演練,應急指揮員帶通信工具演練等。

第十七條各鄉鎮政府綜合性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和縣級專項(部門)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報縣人民政府批準,演練活動由縣應急辦負責組織協調,相關單位(部門)承辦。

第十八條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要進行認真總結,上報書面總結材料,并對應急預案進行相應的修訂完善。

篇2:OHS體系應急預案響應程序

OHS體系應急預案與響應

組織應建立并保持計劃和程序,確定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并作出應急預案與響應,以預防或減少疾病和傷害。

組織應制定評價應預案與響應實際效果的計劃和程序,并應定期檢驗上述程序。

1.理解要點

標準要求組織應制定并保持處理意外事故和緊急情況的程序。程序的制定應考慮在異常、事故發生和緊急情況下的事件,尤其是火災、爆炸、毒物泄漏重大事故。組織對可能的重大事故必須按有關規定制定場內應急計劃并協助制定場外應急計劃。

這部分內容很明確,要求組織明確對潛在的緊急情況,采取預防措施,制定出現緊急情況下的反應程序。總的來說是:

(1)知道會有什么樣的緊急狀態,并做好預防措施。

(2)知道發生緊急情況后如何處理。

(3)對采取的糾正措施及程序的更改要予以記錄。

(4)對程序要求進行練習和檢驗。

組織對每一個重大危險設施都應有一個現場應急計劃。應急計劃的內容包括:①可能的事故性質、后果;②與外部機構的聯系(消防、醫院等);③報警、聯絡步驟;④應急指揮者、參與者的責任、義務;⑤應急指揮中心地點、組織機構;⑥應急措施等。

2.審核要點

1)組織對處理意外事件有無制定相關的程序,包括應急反應和事后處理、修訂程序等。

2)組織對這些程序運行的有效性有無定期的驗證,包括設備、監測儀器、消防器材等。

3)對重大事故可能導致的影響和后果是否有所考慮。

4)組織有無分析導致意外事件的原因的程序,如異常作業、操作人員缺乏培訓等。

5)組織是否有和消防、城市規劃、安全與健康部門相互配合的行動計劃。

6)事故發生后,組織內、外部的聯絡是否可效。

篇3:應急預案管理體系范本

要點:(一)總則:1、目的;2、工作原則;3、編制依據;4、適用范圍。(二)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1、明確各組織機構的職責、權利和義務。2、明確突發事件發生、報警、響應、結束后處置等環節的主管部門與協作部門,各參與部門的職責。3、突發事件應按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明確影響范圍、信息渠道、時間要求、審批要求、審批程序、監督管理、責任制等。(三)通訊聯絡方法、渠道:1、明確參與應急救援的所有部門的通訊方式,分級聯系方式及備用方案;2、做到信息傳遞及反饋高效、快捷、運轉正常;(四)搶救組織(包括人員、機械設備、財務搶救)1、明確各指揮機構調派處置的權限和數量、處置措施,隊伍集中部署的方式、專用設備、機械、物質、藥品調用程序、不同處置隊伍的分工協作程序。2、明確疏散、撤離的方式、程序、組織、指揮、疏散的范圍、路線、緊急避難場所。(五)保護突發事故現場:1、應嚴格保護現場,嚴禁與事故無關人員入內,現場的各種物件、物品、痕跡等,不能亂動,并設置警戒線。2、發生事故后,應避免發生次生事故,采取有力措施,盡量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要移動人、物或其他時,應作為標記、以便事故的分析。(六)事故報告:1、明確報告程序、報告人。2、報告給保險公司(辦理保險的)(七)審批:明確定期審批與更新制度、備案制度,審批與更新方式、方法和主辦機構等。演習:演習的場所、頻次、范圍、內容、要求、組織等,并根據演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新的預案應向群眾公布。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要求:1、簡單、責任明確;2、便于實施;3、真正起到作用,能減少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

結合本企業,本施工現場的特點,找準危險源或危險點,做好預防工作。